-
引岗渠建成通水,万民欢腾,刘子厚的视察,引起了省内外各级领导的注目,纷纷组织团队前来参观,多家媒体争发通讯和评论。
1973年11月14日,河北省山区建设会议代表参观引岗渠。同时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县千余名海河劳模到冶河枢纽参观。
1974年9月21日,河北省直单位和全省11个地区的800多名领导由省委副书记吕玉兰带领参观冶河枢纽工程。
从1974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和省市报纸、电台连续报道平山、获鹿、元氏三县人民修建引岗渠的长篇通讯、理论文章和在战引岗中先进人物的英雄模范事迹。新华社摄影记者袁浩及省地媒体拍摄冶河渡槽照片,在报刊登载,并在广交会展出。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到引岗渠拍摄,为影片《大旱夺丰收》提供素材。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到引岗渠拍摄为影片《旧貌换新颜》提供资料
-
秘诀之一——团结治水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三位县书记走到了一起
平山、获鹿、元氏三县领导精诚团结,共同谋划引岗工程
引岗渠可控制获鹿县绝大部分土地,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程,所以他们最为迫切;引岗渠在平山下半县流经30公里,逐步走出山区到达丘陵、平原,而且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他们不能不说也是一项重要工程;引岗渠虽然在元氏县只有14公里,又在最下游,但是可以流入他们的八一水库,他们有储水最多的优势。所以三县领导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精诚团结,共同谋划,带头实干,开创了团结治水的先河。
秘诀之二——榜样的力量
他们既是县委书记,也是普通一兵。
引岗渠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无所畏惧,“拉车”不松套ÿ
-
省委领导的视察和引岗渠的放水试渠,省地对引岗的支持有了明显好转,经过几年的奋斗也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1973年下半年,获鹿县在境内开始有选择地修建建筑物工程,狸虎山隧洞是第二战役动工最早的工程。王常峪隧洞的完成以后,王常峪分团暂留车行营负责后期工程,指挥部留部分干部和工作人员,负责扫尾工程,主要力量迅速转移新战场,东迁宜安炼油厂(燕赵水泥厂),更名宜安分团,负责鲍庄隧洞和石浪涧渡槽等项工程,这也是第二战役开工较早的项目。
1973年9月,获鹿县恢复引岗渠施工团,正式部署第二战役。王常峪、冶河两个分团合并,领导班子由陈景元、杜建民、董禄云等同志组成,负责引岗渠西线的维修和放水试渠。大部队回县作战,陆续成立北、中、南三个分团
-
1972年,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年份,六月底还没有下透雨,山区丘陵许多地方收成无望。眼看着岗南水库里的水不能浇地,更坚定了人们修建引岗渠的信心。赶快修好渠,赶快放水,赶快解决山区丘陵的旱情,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获鹿县随着西线主要工程的陆续完工。本应部署第二战役,安排修建县内渡槽、隧洞和明渠的开挖工程,但是,由于经济力量和全国北方农业会议召开,要求优先安排当年受益的工程,所以,不得不暂缓修建冶河以东的工程,主要力量集中冶河以西的尾工和县内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温塘河渡槽竣工部分参战干部留影
冶河枢纽工地,基本完成任务以后,留下陈景元、董禄云、胡梦书等组织大河、高庄两个营完成扫尾工程,准备西线放水试渠。
冶河渡槽竣工部分参战干部职工技术人
-
严冬过去是春天,不过1972年倒春寒,明媚的春天姗姗来迟。引岗渠,虽然不再说下马了,但省里不点头,总抹不去名不正事不顺的阴影,也总怕再节外生枝。
果然出现了让大家担心的事,张屏东要调走了。当时,地方政权曾一度实行军管,后来成立革委会一把手都由军队干部担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大方向。1971年春末,根据省委的指示,地革委军队代表撤出,王常柏同志到石家庄任地委书记。张屏东同志调到沧州任地委书记,他在石家庄虽然不是一把手,但因为他是老地区的专员,对情况熟悉,负责生产建设方面的工作,所以他在地区是举足轻重的干部。现在他要调走了,以后地区的领导还会象以前那样支持引岗渠建设吗?缑增福想
-
1971年1月1日,获鹿县第三届党代会召开,这是文革中恢复党组织后的第一次党代会,这次会议选出县委书记缑增福,副书记赵玉洲,常委孙建民、侯淑芳、马文贵、周仁杰、艾军、董银山和获鹿驻军代表80师政治部主任汤光宏等,新一届县委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是组织27名委员、6名候补委员和各公社书记、县直各局局长到冶河枢纽工地参加劳动,到西柏坡中央驻地故居参观,学习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两个务必”。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议,使全县人民看到,这届县委把引岗工程,当成了改变获鹿县面貌的头等大事,决心带领群众彻底改变获鹿县的面貌。全县人民为之精神振奋,引岗工地出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局面,四大咽喉工程进入了大决战。
决战常峪岭
王常峪隧洞沥水如注,塌方频频发生。车行营台头连和大王庙连承担的十号竖井三个月塌方几千立方米。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