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领导的视察和引岗渠的放水试渠,省地对引岗的支持有了明显好转,经过几年的奋斗也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1973年下半年,获鹿县在境内开始有选择地修建建筑物工程,狸虎山隧洞是第二战役动工最早的工程。王常峪隧洞的完成以后,王常峪分团暂留车行营负责后期工程,指挥部留部分干部和工作人员,负责扫尾工程,主要力量迅速转移新战场,东迁宜安炼油厂(燕赵水泥厂),更名宜安分团,负责鲍庄隧洞和石浪涧渡槽等项工程,这也是第二战役开工较早的项目。
1973年9月,获鹿县恢复引岗渠施工团,正式部署第二战役。王常峪、冶河两个分团合并,领导班子由陈景元、杜建民、董禄云等同志组成,负责引岗渠西线的维修和放水试渠。大部队回县作战,陆续成立北、中、南三个分团,北片的宜安分团,由贡承顺任团长,刘喜锁任副团长;中片组建城关分团,由李万才任团长,常维新任副团长;南片组建铜冶分团,实际负责这个分团的是靳同保和石正瑞。各分团根据实际情况配备脱产干部和聘干3--5个人,建立相应施工组织,全面负责本段建筑物和明渠的施工。
1973年10月,种上冬小麦以后,获鹿县境内从马山公社地面至获鹿城北靶场的34华里明渠继续施工,境内建筑物全面开工。在总团召开的分团团长会议上,缑增福同志说:“现在是分散施工,和在冶河、王常峪不一样了,重点工程都要有专人负责,施工员也要定下来,明确责任,要求大家都要蹲下去,每项工程都要保证质量、保证进度。”
这次明渠施工,多为受益公社参加,距离工地不是很远,各生产队一不起火,二不住宿,三不补粮,四不补款,完全靠生产队记工分。民工们中午啃两个硬干粮,干到天黑才回家。秋冬天短,他们早早地起床做饭,天明赶到工地,就开始施工。高庄公社三合庄大队的谢连祥已是60多岁的老人,他没有自行车,早晨三点起床做饭,步行20多里地,不到八点就赶到工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李村公社百尺杆大队的姚素珍是一个四个孩子的妈妈,她也来到了工地,在20多米深的渠道里和男同志们一样,抬着筐子往渠埂上运土石,肩膀压肿了不喊痛,腰累酸了不叫苦,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牛山公社党委对修建引岗渠非常重视,由副书记和副主任参加施工营的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带头实干,既挂帅又出征。全公社八个参战大队,16名支部委员和副书记参加了施工连的领导班子。74个参战生产队有84名生产队干部到了工地。牛山公社人民深受干旱之苦,对修引岗渠积极性很高,他们把30多个石窝让给了引岗。他们上人多,进度快。牛山连在突击十八扭沟涵洞垒砌时,大队党支部全力以赴上阵参战,500多立方米砌体提前完成任务。裴村大队分段包干,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人员,任务完成,报酬兑现,1974年元旦就完成了任务。整个公社也在春节前全面完成了任务,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下面按顺序简述主要建筑物工程情况。
引岗渠在南鲍庄村西南的穿山工程
引岗渠进入获鹿县境内,在距渠首33公里的南鲍庄村西南要穿过光禄山,这是引岗灌渠的第四洞——南鲍庄隧洞,后来命名“光明隧洞”。这个隧洞全长180米,高3.9米,宽5米。前期由黄壁庄公社承担,后来工程调整,调来了车行公社台头、小宋楼两个大队承担。这个隧洞的石质系火成岩石,石质坚硬,一锤下去,火星四溅,风钻扬起的烟尘象大雾一样弥漫全洞,钻声刺耳,提高嗓门说话,对方才能听见。这里不像王常峪隧洞那样的沥水、塌方,所以民工们和疯了一样大胆地掘进,两头开挖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60多米,只剩下不到100米了。民工们说隧洞越长排烟越困难,烟尘排不出,就无法施工,他们就先打小一点洞,把隧洞打通,烟尘就会自然排出,又节约排风时间,又节约电费,然后回采,达到标准进行浆砌,这个隧洞于1974年5月竣工。
南鲍庄隧洞进水口近照
穿过南鲍庄隧洞,再穿过大宋地铁和宜沙公路就是石浪涧沟,这里距离渠首34公里。石浪涧渡槽,后来命名为“东方红渡槽”,这个渡槽在获鹿县的牛山、东焦两村之间。前期由获鹿县的黄壁庄修建,在他们完成槽墩垒砌任务以后,调到别处施工。1973年11月由车行公社的大宋楼、上庄、车行、南庄四个大队接替完成了其余全部工程。由于有了温塘河、冶河两个渡槽的施工经验和艰难困苦的锻炼,几个村就把这个工程拿下了。这个渡槽横跨石浪涧沟,全长290米,宽6.5米,高14.5米,共11个大孔,大孔之间22个小孔,每个大孔净跨10米,石灰岩料石砌成。这项工程于1974年7月竣工。
石浪涧渡槽近照
跨越石浪涧,经过二三里地的山坡,就是牛山村南的十八扭沟,这里距渠首38公里。这项工程地形复杂工程交错,渠线和通向沧州水泥厂的铁路专运线平行在十八扭沟的大垫方上。大垫方又当作水库大坝拦洪蓄水,溢洪道还得从引岗渠和铁路线下边穿过,这个水库后来命名“益民水库”。坝顶长350米,宽23米,坝高15米,坝底宽90米,库容52万立方米,可灌溉一万亩土地。承担这项工程的是获鹿县的李村、牛山两个公社的12个大队。1973年11月开工,1974年7月竣工。
十八扭沟综合工程
这项工程的坝基防渗隔水墙是一项艰巨工程,坝底均系沙卵石,不能打眼放炮,民工们发扬几年来创造的艰苦奋斗精神,完全靠双手,完成了任务。
渠线继续在半山腰盘旋,在王屋村附近绕了一个弯到向阳村南,向东南方向是先前打通的九里山隧洞,这里距渠首41公里,这个隧洞后来命名为“在险峰隧洞”。
九里山隧洞
在九里山半坡逶迤向南,经过多段深挖明渠、石明渠,又在石井绕了个大弯,经过莲花山脚下,就到了获鹿县城西的“土门关”,这里距渠首56公里,在这里又要修建跨越太平河的修渡槽了。
人民渡槽,位于西土门村西南,是修建标准最高的渡槽之一。
太平河发源于获鹿县的水峪村,向北转西弯弯曲曲到井陉县头泉村,然后又折向东北入获鹿县,到郄庄汇白鹿泉之水。冬春之时,涓涓细流。夏秋两季,大雨倾盆,山水爆发,汹涌澎湃。1954年大雨,西门外流量是502秒立米,是历史最高记录;其次是1963年8月6日,384秒立米。所以太平河渡槽不可小看。
人民渡槽凝结着人民子弟兵的汗水,驻获空十三军首长和战士们参加了这项工程的建设。
这个渡槽后来命名为“人民渡槽”,是引岗渠工程中,孔距最大、最标准的空腹式石拱渡槽,全长280米,宽6.5米,高25.5米,共十个大孔,净跨21.2米,大孔之间36个小孔。
这项工程由石井、高庄、白鹿泉三个公社的30个大队承担,民工达一千多人。1973年11月开工,1974年10月竣工。
驻获空十三军首长楚福田、李长青亲自带领本部官兵到太平河渡槽工地参加劳动,同去的有获鹿县委领导缑增福、杜英杰、赵玉洲、朱振海等同志。获鹿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引岗渠线过了太平河在获鹿县城西南部要通过国家铁路干线——石太铁路,这里距渠首57公里。这虽然不是艰巨工程,但是水利部门有水利部门的施工规范,铁路部门有铁路部门的施工要求,矛盾很大,麻烦很多,不知交涉了多少次。有领导的“谈判”,有技术人员的切磋,经过反复的协商,宋正华在这方面成为“专家”了,她说话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铁路部门也有支持地方建设的思想,经过多次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倒虹吸顶管22米通过了铁路。
引岗渠在获鹿县南山前迤逦南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