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获鹿县22个公社203(208)个生产大队(行政村)设置,1967年以后公社成立革委会、1984年公社改为乡镇,规模和管辖村庄基本没有变化。
城关公社,开始辖一街、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六街、七街、八街8个生产大队(村)。1981年12月公社改为镇,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1976年10月增加曹庄、杨庄、贺庄三村,成为11个村街。
申后公社,辖申后、方台、横山、符家庄、郑家庄、杜家庄、下聂庄、大李庄、黄峪、张家庄10个生产大队(村)。
梁庄公社,辖梁庄、水峪、上聂庄、荷莲峪、武庄5个生产大队(村)。
白鹿泉公社,驻曹坊,辖白鹿泉、东土门、西土门、郄庄、枣林、曹坊、东胡申、西胡申、谷家峪、西薛庄、西杨庄、段庄
-
获鹿镇,辖一街、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六街、七街、八街、曹庄、杨庄10个行政村。
原一区:(5乡40村)
符家庄乡,辖符家庄、郑家庄、申后、方台、横山、大李庄、黄峪、下聂庄、张庄、杜家庄10村。(1957年2月14日迁到申后)
梁庄乡,辖梁庄、武家庄、上聂庄、水峪、荷莲峪5村。
白鹿泉乡,辖白鹿泉、东土门、西土门、郄庄、枣花坊、东胡申、西胡申、西杨庄、段庄、谷家峪。西薛庄11村。
石井乡,辖石井、北薛庄、岸下、栈道,张庄、封庄、东庄、黄岩、天井沟(1957年4月划入)9村。
张庄乡,辖张庄、封庄、东庄、黄岩、天井沟5村(1957年4月并入石井乡,)
原二区:(3乡22村)
永壁乡,辖永壁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1日,日军占领获鹿县,不久,中共北方局撤销平汉线省委,以正太铁路为界,成立冀晋豫省委和晋察冀省委。之后,获鹿县便被分为三块。
1、1939年10月,平汉铁路以东方村一带27个村庄与正定县部分村庄,在北豆村成立正(定)获(鹿)县政府。
2、1940年10月,撤销正获县,建立藁(城)正(定)获(鹿)县,获鹿县方村一带27个村庄属正获区。
3、1945年3月,撤销藁正获县,建立栾(城)正(定)、获(鹿)县,隶属于冀中区领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1日,日军占领获鹿县,不久,中共北方局撤销平汉线省委,以正太铁路为界,成立冀晋豫省委和晋察冀省委。之后,获鹿县便被分为三块。
一、获鹿南区游击队:
1、1937年10月获鹿沦陷以后,南区人民经常遭到日军、土匪和国民党散兵的骚扰。同年12月,南区群众为了保护自己,铜冶以西、横山以南的多数村庄,自发出钱买枪,组织武装,成立联庄会。联庄会有人枪200余,这支武装队伍不仅抵御了土匪、散兵,而且也打击了日伪军。
2、1938年5月,八路军冀晋豫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桂干生率部来获,收编了上寨、北寨、南寨、任村的联庄会武装队伍。6月,成立获鹿南区游击队,受获鹿南区抗日政府领导
-
建屏县的建立和归属:
1、1940年初,日军对冶河以东地区各县实行了分割控制。8月7日,中共晋察冀四地委为了开辟获鹿、平山、井陉、正定四县接壤地带的抗日工作,决定将地处滹沱河以南,正太铁路以北,冶河以东,平汉铁路以西三角地带的获鹿县路北、平山县城东十六区、井陉县河东三区全部和四区之一部、正定县的大河一带合并建立新政区,并将这一新政区命名为建屏县,随即撤销获鹿(路北)县。
2、1940年8月13日,中共建屏县委和建屏县政府在牛山村成立,对外称派报社,分别隶属于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五地方委员会和晋察冀边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3、1841年1月,变更隶属,改由中共北岳区第五地方委员会和北岳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
4、1943年9月,又直接归属中共晋察冀分
-
自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石邑、获鹿两县并为获鹿县后,至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省(撤销)井陉县,其部分地域划入获鹿县,二年后复置井陉县,原划入获鹿县部分还属井陉县,到明、清及民国初年,获鹿县境域变化很小。
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获鹿县志》记载:全县18社72乡,县域“广(东西向)百六十里,袤(南北向)百三十里”。
(以上摘自鹿泉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著1998年9月出版的《获鹿县志》58页)
清.光绪四年(1878年)《获鹿县志》记载:社一十八,乡一百七十九。
(以上摘自1985年内部翻印
-
第一区,(1940年8月——1945年11月)有井陉县原四区之一部及获鹿县白鹿泉一带,所属村庄从1942年的20个村,1945年初增加到39个村。辖上庄、三峪、庄子头、北峪、鲁家峪、南白花、东元村、西元村、孙庄、东头、坡头、威东街、威西街、威北岸、威寨湾、威南沟、北平王、中平王、南平王、段庄、马村、岩峰、下安、上安、头泉、栈道、谷家峪、东胡申铺、西胡申铺、白鹿泉、西杨庄、段庄、西薛庄、枣林、郄庄、花园、曹坊、东土门、西土门。(自然村有寨坡、柳树坪、五里寺、虎头山)
区委书记(1940年8月——1945年11月)
王廉清1940年8月——1942年2月;
高墨增1942年2月——1943年6月;
王见水1943年6月——1944年12月;
何树林1944年12月——1945年11月。
区 长(1940年8月——
-
1945年11月,冀晋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发出通告“经呈冀晋行署批准,将原建屏县改为获鹿(路北)县”。随着建屏县的撤销,原属平山、井陉的村庄部分复归原来的县管辖。
1945年11月,中共冀晋区第四地方委员会、冀晋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牛山村建立中共获鹿(路北)县委和获鹿(路北)县政府。机关先后驻牛山、马山、宜安、南鲍庄、北鲍庄、西鲍庄、李村等地,县委对外称政治部。
1945年11月1946年5月,隶属中共冀晋区第四地方委员会和冀晋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
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隶属中共冀晋区第三地方委员会和冀晋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
1947年6月以后,又隶属中共冀晋区第四地方委员会和冀晋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
-
1945年8月,中共太行区第一地方委员会派员筹建中共获鹿(路南)县委员会,9月,路南县委正式成立,对外称路南县独立营政治处。1945年10月,太行区第一地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撤销抗日县政府,设立获鹿路(南县)政府,机关先后在梁家庄、常合、南故邑、南铜冶和元氏县的西岭底、石板沟、北马村、北紫沟等村。
(一)县委设置:
书记
智化日1945年9月——1946年4月
张克前1946年4月——1947年6月
阎东昌1947年6月——1948年1月
副书记
王 琳1945年9月——1946年5月
阎东昌1947年4月——1947年6月
组织部长
赵群昌1945年9月——1946年6月
魏善琦1946年6月——1948年1月
宣传部长
王 琳1945年9月——1946年6月(兼
-
1、党组织的建立:
①、中共新寨村支部1929年夏建立, 1927年8月——1936年4月,受中共井陉县委领导。
1928年初,井陉县共产党员孙雨培在新寨村教书,村民贡春林常到学校做木工活,在孙雨培的启发教育下进步很快。于是,在1928年夏天,经孙雨培介绍,贡春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获鹿县第一个共产党员。
孙雨培在新寨村教书时不满校董大财主、国民党员贡禹的所作所为,因此,不到1928年底就把孙雨培撵走了。孙雨培走后仍不断秘密到新寨村开展党的活动,又相继发展贡有林、贡续宾等加入共产党。孙雨培在发展到4名党员后,1929年夏天,在新寨村建立了支部委员会。
新寨村建立党支部到1937年6月底,贡春林、贡有林、贡双春等先后任支部书记。他们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扩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