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鹿泉乡西北部
白鹿泉乡东南部
白鹿泉乡〔Bai lu quan xiang〕,位于鹿泉市城区西南部,属山区乡。1996年1月,白鹿泉乡与梁庄乡合并为白鹿泉乡。该乡境域东与城关镇毗邻,西、南与井陉县接壤,北与石井乡相连,总面积43.25平方公里。
两个乡合并后辖白鹿泉、东土门、西土门、郄庄、枣林、曹坊、东胡申、西胡申、西杨庄、段庄、西薛庄、谷家峪、梁庄、武家庄、上聂庄、水峪、荷莲峪17个行政村。全乡2729户,9031人,其中男性4678人,女性4353人;土地12315亩,林地46727亩。
原梁庄公社人民1966年——1968年,自力更生修建了通往县城的公路。1973年——1975年在太平河源头修建了梁庄水库,可蓄水120万立方米。
山涧清泉,山腰绿树,环境幽雅
-
01、白鹿泉(Bai lu quan),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5公里。南靠长寿山,北倚抱犊寨,村南有县道东通青银公路(307国道),西通井陉县威州镇。307国道在本乡中部东西向穿过,东接青岛,西至银川。
全村130户,456人,其中男性237人,女性219人;耕地478亩,林地3072亩,土壤多属壤质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白鹿泉村原名白家窑,建于汉代,历来为交通要道和游览胜地,外边人很少知道该村村名。1935年经村民合议,村名改为白鹿泉。
1048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9年7月建立党支部。
长寿山下白鹿泉,传说为汉代韩信射鹿所得,
-
03、西土门(Xi tu men),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3公里。东隔太平河和东土门相望并有鹿泉市沿山公路。南靠太平河和青银公路(307国道)。西邻引岗渠。北邻抱犊寨风景区。
西土门近图(图中为引岗渠渡槽,渡槽东边为西土门村,正在修建的桥墩为石太高铁跨太平河大桥桥墩。) 方向:上南 下北 左东 右西
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土门关,又是著名的“太行八陉”第五陉之东口,史称井陉口或井陉东口。战国至秦均属兵防要地,至明代仍有武官驻守。居民多系军人后裔。清代以后,居民逐渐增加,遂以太平河为界,分为土门东牌、西牌。民国初年,分为两个行政村。太平河以东的称东土门,太平河以西
-
07、东胡申(Dong hu shen) ,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7公里,北靠县道东通青银公路(307国道),西通井陉县威州镇。
东胡申95户,330人,其中男性173人,女性157人;耕地516亩,林地1852亩,土壤多属黄土状石灰性褐土。
古代,这里设有一铺,名为打更铺。公元前204年,韩信伐赵至井陉道中。传说,军中缺水,连派二军士找水都因找不到水而被斩首。后派一胡姓军士去找水,胡也未找到水,但怕被杀,谎报找到了水。韩信出营,见二鹿刨地,韩信即搭箭射去,鹿逃跑,箭着地处有泉水涌出。而胡姓军士却
-
08、西胡申(Xi hu shen),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7.5公里,北靠县道东通青银公路(307国道),西通井陉县威州镇。
西胡申186户,662人,其中男性341人,女性321人;耕地1059亩,林地3699亩,土壤多属黄土状石灰性褐土。
古代,这里设有一铺,名为打更铺。公元前204年,韩信伐赵至井陉道中。传说,军中缺水,连派二军士找水都因找不到水而被斩首。后派一胡姓军士去找水,胡也未找到水,但怕被杀,谎报找到了水。韩信出营,见二鹿刨地,韩信即搭箭射去,鹿逃跑,箭着地处有泉水涌出。而胡姓军士却逃跑自缢身亡,
-
02、东土门(Dong tu men),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东和河北省劳改队相邻,距鹿泉市城区中心2.5公里。西靠鹿泉市沿山公路,隔太平河和西土门相望。南靠青银公路(307国道)。北有太平河和获鹿镇七街相邻。
东土门近图 方向:上南 下北 左东 右西
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土门关,又是著名的“太行八陉”第五陉之东口,史称井陉口或井陉东口。战国至秦均属兵防要地,至明代仍有武官驻守。居民多系军人后裔。清代以后,居民逐渐增加,遂以太平河为界,分为土门东牌、西牌。民国初年,分为两个行政村。太平河以东的称东土门,太平河以西的称西土门。
后东西土门又曾合为一村,1948年建立村人民政权,1949年10月建立党支部。1957年2
-
06、曹坊(Cao fang),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北有莲花山,属山区村,为白鹿泉乡政府驻地。距鹿泉市城区中心3公里,南靠县道东通青银公路(307国道),西通井陉县威州镇。
全村81户,302人,其中男性147人,女性155人;耕地250亩,林地189亩,土壤多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该村为太平河谷地与白鹿泉溪流会合处,风景秀丽,空军468医院建在村南。
曹坊原名南峪,系因其位置得名,清朝初改名新坊,道光年间又改名曹坊。
花园(Hua yuan),系自然村,属曹坊管辖。紧靠曹坊村。此处原为获鹿县一富家花园,历经改朝换代成
-
04、郄庄(Qie zhuang),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2.5公里,村北紧靠县道东通青银公路(307国道),西通井陉县威州镇。
全村78户,286人,其中男性148人,女性138人;耕地349亩,林地138亩,土壤多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鹿泉市林场在该村南。
1948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9年5月建立党支部。
明代永乐年间,郄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此,取村名为郄家庄。兄弟二人分前后居住。以后又有其他姓氏迁来,村落自然形成两片。很长时统称郄家庄,后演化成郄庄。郄氏兄弟中次者居住之地,当时有大片枣树,故名枣林。
-
09、谷家峪[Gu jia yu(you)],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10公里,南有县道东通青银公路(307国道),西通井陉县威州镇。
全村207户,703人,其中男性375人,女性328人;耕地1183亩,林地3699亩,土壤多属黄土状石灰性褐土。
该村土壤、气候非常适合香椿生长,故该村香椿芽壮枝嫩,香气浓郁,颜色翠绿,营养丰富,久己闻名,在省会亦享有盛誉。近年曾连续进行香椿节,其香椿已远销北京等地。
1948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8年12月建立党支部。
清朝中期,井陉县金柱岭谷姓人家迁来居住立庄。因处山峪,故名谷家峪。
-
05、枣林(zao lin),位于鹿泉市城区西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3公里,北靠县道东通青银公路,西通井陉县威州镇。
全村82户,309人,其中男性139人,女性170人;耕地329亩,林地1492亩,土壤多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枣林原与郄庄为一个行政村,即郄氏兄弟中次者居住之地,当时有大片枣树。自然村故名枣林。
后和曹坊为一行政村,称枣花坊村,1948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9年12月建立党支部,1961年2月分开,分别建立党支部和村人民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