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主编园地 > 《曾国藩日记》选注 > 四、治军篇 > 内容阅读
咸丰十一年(1861年)

89、用兵之难,莫大于见人危急而不能救。
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于祁门,公元1861年。

90、闻宫秀峰制军不肯守湖北省城,带兵出防要隘,又临警招勇,恐有贼匪溷①迹其中,为之郁郁不乐。
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于祁门,公元1861年。

注解:
①溷:混。

91、申刻闻九弟睡日察看地势、贼情,杨镇南马队小挫,为之不怡。旋写信专人送去,言带队看地势及约期打仗二者最易误事,宜切戒之。
咸丰十一年四月初八日于东流,公元1861年。

92是日反复筹思①总无妥善之策,惟此信略觉平稳。若不进一步,则将来必退,不将茭湖贼垒 一并以大围包之,则九弟之围师将来必受困于中也。
咸丰十一年四月十三日于东流,公元1861年。

注解:
①筹思:筹划思考。

93、辰正接沅弟信,知弟十三日线道至东路,一会季弟,又腾出六营扎于菱湖贼梁之后,并城外之贼垒十二座皆以大围包之,计速而气壮,为之欣慰。念九弟处移六营扎于菱湖贼梁之后,并城外之贼垒十二座皆以大围包之,计速而气壮,为之欣慰。念九弟处移六营于菱湖贼垒之后,地段太长,兵力太单,因催公牍,催成大吉七营进。
咸丰十一年四月十四日于东流,公元1861年。

94、江西委员解①张光照至。光照系李金阳之营官,四月初二日瑞州太阳垆之败,光照未战先逃,逃至临江、省城等处告李金阳降贼,李金阳亦经复季员解到。余筹思久之。未刻,派程尚斋、彭九峰审讯,自写手谕定谳②:张光照未战先逃,不顾主将,又诬陷主将,于大辟情罪重,应即正法,李金阳在建昌,见贼即败,在吉安不能坚守一日,不能殉节,屡次失律③偷生贼中,厥咎④甚重,应即正法。均于西时处决。
咸丰十一年五月初三日于康流,公元1861年。

注解:
①解:押送。
②谳:定罪。
③失律:违背纪律。
④厥咎:他的罪过。

95中饭后,袁国祥来,其部下千总黄胜林去年八月在微州闹饷,张小浦临行开单,请拿黄弁正法,余未遽拿办。昨五月初三日在漳岭不战自退,又纵勇抡掠。袁国祥奏请以黄弁补把总缺,余批令来东流。本日申刻,袁车祥带黄弁来辕①,因自数袁国祥之罪而令吉后营缚黄胜林正法,并将罪状榜示营门。
咸丰十一年六月十三日于东流,公元1861年。

注解:
①:辕旧时指辕门,借作衙署。

96、中饭后作复奏购买外洋船炮、酌配兵勇一折,申刻毕。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于东流,公元1861年。

97、将领之道,以四者为最要:一曰戒骚扰以安民,一曰禁烟赌以儆惰,一曰勤训练以御寇,一曰尚廉俭以率下。
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七日于安庆,公元1861年。

98、灯后,得九弟信,知水陆克复运漕镇①。此地为南北之枢纽,贼中之脏腑,得之不易,守之难,因作信与多礼堂,又写九弟信一,又调淮扬水师赖荣光、阳利见二营,前赴运漕,又调张迁春一陆营前往。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于安庆,公元1861年。

注解:
①运漕镇:安徽含山县南八十里,地临大河,上通巢湖,下接大江,为繁华之地。

99、是日,九弟临别,深言驭下宜严,治军宜速。余亦深知驭军、驭吏皆莫等于严,物恐明不傍烛①,则严不中礼②耳。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六日于安庆,公元1861年。

注解:
①明不傍烛:喻严明却不能合乎国家法度。
②严不中礼:求严格却不合乎礼法。

100、吴竹庄来久谈,渠请募兵六千,赴江苏上海一带救援,盖因钱茹甫求兵甚切也。余以新兵恐难得力,未许。
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日于安庆,公元1861年。

101、与陈心泉言,目下以稽查奸细为第一义,免致贼警之日,周章失措,又言一省风气系于督抚、司道及首府数人,此外官绅皆随风气为转移者也。弛甫将赴上海催饷,禀辞畅谈,余勉之以维持风教①,勿自菲薄,引顾亭林②日知录:“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一节以勖之③。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于安庆,公元1861年。

注解:
①风教:时的社会教育和风气习惯。
②顾亭林:顾炎武,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③勖之:对其加以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