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专题栏目 > 谢树坤采编录 > 内容阅读
引岗鏖兵——4.牵着水头回家乡
    1972年,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少雨,六月底还没有下透雨,山区丘陵许多地方收成无望。眼看着岗南水库里的水不能浇地,更坚定了人们修建引岗渠的信心。赶快修好渠,赶快放水,赶快解决山区丘陵的旱情,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1972年5月,冶河以西的两个隧洞(王常峪、霍北庄),两个渡槽(冶河、温塘河),两个倒虹吸(冶河、马冢河)等咽喉工程和平山承担的几个大垫方基本完成。工程竣工,为此付出心血的人们在那里留影纪念,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珍贵的照片,为我写引岗渠,提供了真实的资料。
 

霍北庄“红光隧洞”

 
王常峪“军民团隧洞”开通典礼

 
王常峪“军民团结隧洞”施工人员留影

 
王常峪隧洞分团政委陈景元(右2).团长林增福(左2).副团长石正瑞(右1).副政委杜建民(左1)

王常峪隧洞分团团部人员合影

 

最早竣工的温塘河“跃进”渡槽

 

温塘河渡槽分团全体人员合影
温塘河分团政委董禄云 团长贡承顺
县里负责引岗渠施工的领导杜英杰(中)张文会(右)和总团会计刘克裕

    县里负责引岗渠施工的领导杜英杰(后右)张文会(前左),和总团政委兼冶河分团政委徐静(后中).副政委兼温塘河分团政委董禄云(前右).副团长兼温塘河分团团长贡承顺(后左)
 

1972年8月,冶河渡槽竣工,一座长1170米,由48大孔、147小孔组成的宏伟壮丽、气势磅礴的石拱渡槽,飞架在冶河上空,象一条彩虹飘在虎头山和光禄山之间。这一重大咽喉工程的胜利竣工,进一步激起了三县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冶河渡槽东端垒砌槽墙

冶河渡槽三班倒浇筑槽底

壮观的引岗渠冶河枢纽
 
冶河渡槽,精雕细刻,高空勾缝。

冶河分团全体人员合影

冶河倒虹吸进水口

温塘河分团会师冶河以后的领导班子,徐静、董禄云、李万才、贡承顺、胡梦书。

获鹿县施工团政委徐静(左)团长陈景元(右)

杜中华在工地的照片没有收集到,这是杜中华(前右)和陈景元(后中)等同志的照片。

前排右起陈景元、徐静、李万才,后排右起———贡承顺、高绍书、董禄云。

中前.县委副书记侯淑芳.右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