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引岗渠开工建设40周年 上图:杜英杰(左)缑增福(右) 杜振海 杜振华 杜振琪 引岗渠通水受益已经30多年多了,每当看到太行山前向南滚滚畅流的引岗渠水,父亲杜英杰和那时的老书记缑增福、赵玉洲、侯淑芳等前辈的身影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由于引岗渠的通水,丘陵、平原的麦田都得到了灌溉,喝足了冻水的麦苗安然越冬,也为来年的夏粮丰收打下了基础。引岗渠把冶河、岗南水库的水引入了石家庄市区的环城水系,建成了太平河、滹沱河景区,极大的改善了安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然而回想起当年带领大家劈山导河,凿洞架桥引来幸福水的人们,无不感到自豪和兴奋。我的父亲杜英杰就是当时其中的一员——引岗渠工程的前线总指挥 。 父亲在“文革”中受冲击,住牛棚、上“五七干校”,又到石井公社下乡,到黄壁庄水库施工。1969年调到了当时获鹿县的一号工程“引岗济冶”施工团任总指挥。1970年春节刚过,父亲为了使我们受教育,带上我和两个弟弟,搭乘当时为引岗渠工地运送木材的大型拖拉机到平山县境内的引岗渠工地。我和两个弟弟爬上装满木材的挂车顶上,骑坐在大圆木头上。天寒地冻,天不亮就出发,我们哥三儿伙披着一床旧棉被,拖拉机嘟嘟嘟三十多迈的速度,直到正午才到引岗渠的一个工地王常峪隧洞(后改名为军民团结隧洞),父亲给在工地指挥部的几位叔叔伯伯介绍说,春节孩子们放了假,节后让他们回老家去看一看,都这么大了一次也没有回去过。不过在回去之前让他们来引岗工地看一下,感受感受这里的艰苦生活。 午饭后,父亲领着我们到了工地现场,看到那里一片繁忙景象,红旗招展,马达隆隆,抽水机从斜、竖井中抽出的水汇成了一条源源不断的河,远处的大幅标语更是引人注目“砸锅卖铁修引岗,牵着水头回家乡”。我们边走边听父亲介绍,将要开挖的“王常裕隧洞”洞长两千七百多米,高五点二米,宽五点三米,在我们脚下的六十多米深处。现在正在隧洞的巷线上分别开挖斜、竖井六个,当我们走到其中一个斜井洞口前停住了脚步,随行的一位叔叔朝着父亲说,真让孩子们下去看看吗?父亲微笑地点了点头。然后每人给带上了一个柳编安全帽,随行的叔叔又拿上两把大油布雨伞,我见后心里纳闷便问:“下去拿雨伞干嘛?”。叔叔说:“下去你就知道了”。我没敢再往下问,只好随叔叔走。沿斜井地面大约五、六十度的坡,扶着洞壁慢慢的往下走。当我们走到近二十米深时,才明白了拿伞的用处,洞内是沙石岩层,到处是从石缝中喷出来的水,有的有铁锹把哪么粗。我们撑上雨伞往下又走了几米就不能走了,只见下边的民工叔叔们人人都是雨衣雨裤雨鞋全副武装,他们挥动着大锤、握着钢钎,一锤接一锤,锤音回荡,还有的在忙碌地清运石渣,四面是喷泉四射,沥水成溪…… 四十年过去了,这一幕仍然牢牢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记忆犹新。这就是引岗人的精神,从一开始就是这样,而且此时的进度还未到六十米深的主巷道,进入主工作面。可想而知,在技术落后,严重缺少设备的当时,他们是怎样完成这一宏伟工程的,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他们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策群力、土法上马、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五年时间,完成了引岗渠这一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在岗南水库至元氏八一水库(今蟠龙湖)的二百华里内,沿途经过三十多个山头,跨越五十多条沟河;开挖明渠一百八十华里;修建各种建筑物四百五十余座;其中隧道七个,全长十一华里;大中型渡槽十七座,全长六华里;倒虹吸两个,全长六百九十米;闸涵、桥梁四百二十三座,用工一千三百八十四万个,可灌溉四十四万三千亩丘陵岗坡地。 一九七四年秋,引岗渠高低两线全部通水受益。他们以林县红旗渠为榜样,再造人间天河。正如当时新华社的通讯文章“引来一渠水,换来万担粮”,鹿泉这个千年干旱少雨的地方从此换了模样。 在引岗渠开工建设40周年的今天,我们作为后辈,缅怀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实现三年大变样贡献力量,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让子孙后代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