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文人天地 > 浏览拾趣 > 内容阅读
沈周-明四家之一

 

明四家亦称为“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京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徵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不同风格的大家,而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其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皆能,尤以山水画的创作最负盛名。他的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呈“细”、“粗”两种面貌,其主要艺术特色是:笔墨上,既汲取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下笔刚劲有力,运用比较整饬的山石轮廓线条和斫拂式的短笔皴法,同时又保留元人的含蓄笔致,如较多的中锋用笔和松秀的干皴,于凝重中显浑厚;墨色受吴镇的影响,酣畅淋漓,又注意浓淡变化,故磅礴而又苍润。这种笔墨形式,苍中带秀,刚中有柔,既改变了元人的“软中带硬”,加强了笔道的“骨梁”作用,又避免了浙派的过分外露而流于一味霸悍。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和简略,都强调山川恢阔的“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寓巧”,有别于浙派的刻意雕琢。故其山水境界,平淡、质朴、宏阔。
沈周绘画的艺术风格
沈周山水画还呈现出早、中、晚期的变化。文献记载40岁前是他艺术创作的早期,但从传世作品推断,他的早期应在45岁以前。沈周的父亲恒吉、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故深受“元四家的影响,尤主宗王蒙,并上追董、巨画风。景色繁复,笔法细密,山石作披麻兼牛毛皴。文献记载其书法早期学馆阁体的代表书家沈度、沈粲的墨迹,字体端庄平整而秀丽。”
沈周山水画早期的代表作有《溪山秋色图》轴(南京博物院藏),41岁作,其远景的山石仿董、巨,近景的树石仿倪云林。笔法为工细锐利的中锋行笔,款题为娟秀工整的馆阁体。《庐山高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41岁作,早期始拓为大幅之精品,主宗王蒙笔意,构图缜密繁复,笔致精细。《魏园雅集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43岁作,以董、巨画风为主,夹以黄公望式的平台,浓墨点苔取法王蒙,披麻皴中见粗犷,重力度,风格已渐由细变粗,是沈周典型的转变期作品。中期约45至60岁之间,因他58岁时始用“白石翁”号,并在画上钤此印。此时期画法博取宋元诸家所长,并更着意于黄公望,注重笔墨变化的层次感和艺术表达语言的丰富性,风格逐渐由细变粗,终形成粗笔风貌,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沈周山水画中期的代表作有《东庄图》册(南京博物院藏),虽无年款,然圆润劲健的用笔,明丽清雅的设色,以及景致构图虽趋简单,但以双勾法绘的夹叶树木细部仍很精微等画法,已显示出由细变粗、由繁趋简的过渡面貌,故属中年杰作。《虞山三桧图》卷(南京博物院藏),58岁作,为水墨粗笔画法,但树的形体结构仍勾画得很细。《西山纪游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约60岁作,本图是融合诸家集大成之作,山石造型以董、巨为主;苔点法王蒙;树木宗倪云林,显呈出“粗沈”的本色面貌。晚期即60岁以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沈周山水画晚期的代表作有《仿倪山水图》轴(上海博物馆藏),63岁作,仿倪的笔法已得心应手,把倪画中的山水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千人石夜游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67岁作,为典型的“粗沈”面貌,景致疏简,淡墨渲染,浓墨点苔,色调层次变化丰富,且运用整饬式勾线,斫拂式短笔皴,画风雄劲而浑厚。《京口送行图》卷(上海博物馆藏),71岁作,亦属粗简苍劲的本色画风。

 


明.沈周《庐山高图》,纸本设色,纵,193.8 公分,横:98.1 公分。

《庐山高》是中国明代画家沈周的著名国画作品。该画为长轴,原属北京故宫旧藏,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庐山高》是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时年沈周41岁。
图中山峦层叠,草木丰茂,飞瀑高悬,云雾浮动,此图构图、布局颇具匠心,黑色浓淡怪次逐渐变化。作者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再位置大小林木、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紧,有条不紊。《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此画仿王蒙笔法,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棵劲松虬曲盘缠,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