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安镇(Yi an zhen),位于鹿泉市西北部,镇机关驻地距市区中心15.2千米。1996年1月,宜安镇和马山乡合并为宜安镇,属工业兴起的新型重镇,系鹿泉市革命历史悠久的乡镇之一。
现宜安镇境域东与李村、黄壁庄两镇接壤,南和石井乡为邻,西与井陉、平山两县搭界,北部隔黄壁庄水库与灵寿县相望,总面积69.97平方公里。
两个乡镇合并后辖牛山、宜安、裴村、东焦东队、东焦西队、东焦中队、王屋、高家窑、岭口、于家庄、高家台、马山、新寨、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永乐、田都、孟陵、庄头、东邱陵、西邱陵23个行政村。全镇8089户,27275人,其中男性13830人,女性13445人;土地32933亩,林地19294亩。
宜安镇属以建材工业为主兴起的新型重镇,目前正在着手重组升级换代工作。新型农业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
2005年度,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0.4亿元,经济总收入实现22.7亿元,财政收入入库355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840元。
石阎公路(石家庄至山西阎庄,经平山县和岗南水库)在本镇中部经过;
京赞公路(北京至赞皇县)在本镇东部和石阎公路垂直相交;
宜沙公路(从本镇宜安开始,经过平山南部、井陉、赞皇、临城、内邱、邢台、沙河等县市至武安市沙铭)在本镇中部东西向经过。
石家庄市大郭村至平山县宋家峪的地方铁路在本镇有宜安车站。
黄壁庄水库被宜安镇部分村庄环绕。
计三渠、源泉渠、引岗渠在域内东、中、西部穿行。
西部南北分别有挂云山和光禄山,我军在挂云山进行过激烈的战斗,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光禄山有丰富的铁矿石,石家庄炼铁厂最早在这里采光。
宜安镇依山傍水,丰富的资源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民风敦厚的人文优势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优良的革命传统,使这里成为石家庄市的建材基地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区划归属
一、清朝、民国初期
牛山(包括天井沟)、宜安、裴村、东焦(现东队、西队、中队)、王屋、高家窑、岭口、于家庄、高家台(原狐狸台)。
马山、新寨、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属井陉县,永乐、田都、孟陵、庄头、邱陵(东、西邱陵)属平山县。
二、抗日战争前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1日,日军占领获鹿县。不久,中共北方局撤销平汉线省委,以正太铁路为界,成立冀晋豫省委和晋察冀省委,获鹿县平汉铁路以东部分先后和正、藳、栾组合,这样获鹿县便被分为三块。
1、1937年冬季,中共晋察冀省第四地方委员会(下称四地委),向获鹿县路北(井平获临近一带)派出工作团。工作团到达不久,就在东焦村与日军遭遇。由于工作团难以立足,四地委即将其撤销。之后,井陉、平山两县工作团经常深入获鹿县路北开辟工作。
2、1938年夏季,在牛山村成立平(山)获(鹿)办事处。
3、1938年秋,四地委撤销平获办事处,成立中共井(陉)获(鹿)联合县委和县政府。
4、1939年秋,四地委重新组织了获鹿县路北工作团,设三个小组。第一组负责扩兵,组织武装;第二组负责群团组织的组建工作;第三组负责政权建设工作。青纱帐一落,工作团就撤出了获鹿县路北。
5、1939年1 0月井获分设,成立中共获鹿(路北)县工作委员会和抗日政府,至1940年8月。
书记齐计三,县长先有崔德清担任,后有齐计三兼任,秘书朱清儒,公安局长阎振铎。
机关常驻后属获鹿县的王屋沟和获鹿县的胡庄、同阁等村,隶属于晋察冀边区党委和行署领导。
活动范围北至李村、白砂一带,东至大河、落凌一带,南至封庄一带,西至黄岩、栈道一带。
三、抗日战争中后期
1940年初,日军对冶河以东地区各县实行了分割控制。8月,中共晋察冀四地委为了开辟获鹿、平山、井陉、正定四县接壤地带的抗日工作,决定将地处滹沱河以南,正太铁路以北,冶河以东,平汉铁路以西三角地带的获鹿县路北、平山县城东十六区、井陉县河东三区全部和四区之一部、正定县的大河一带合并建立新政区,并将这一新政区命名为建屏县,随即撤销获鹿(路北)县。
1940年8月13日,中共建屏县委和建屏县政府在牛山村成立,机关驻地先后在牛山、上三汲、北七汲、庄沟、小陈庄、西回舍、封城等村,对外称派报社。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同年11月撤销。先后七区设置,后归获鹿县的村庄大部属以下两区。
第二区,(1940年8月——1945年11月)系原井陉县三区,所属村庄从1942年的16个村,1945年初增加到23个村。辖东冶、七亩、孟堡、寺庄、里庄、南西焦、北西焦、王庄、北白花、东白花、于家庄、东焦、岭口、天井沟、牛山、宜安、裴村、新寨、马山、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自然村有狐狸台)
第三区,(1940年8月——1945年11月)系原平山县十六区之一部,所辖村庄由1942年的20个村,1945年初增加到25个村。辖川坊、水碾、河村、郑家庄、胜佛、义羊、曲堤、石桥、古贤、蒲吾、庄头、田都、邱陵、孟陵、烟堡、王子、新安、东庄、西庄、平山东街、东关、南关、西街、北街、高村。(自然村有官庄、岭子头)
四、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1月,中共冀晋区第四地方委员会、冀晋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牛山村建立中共获鹿(路北)县委和获鹿(路北)县政府。机关先后驻牛山、马山、宜安、南鲍庄、北鲍庄、西鲍庄、李村等地,县委对外称政治部。先后七区设置。
后归获鹿县的村庄主要属第二区,辖东冶、七亩、孟堡、寺庄、里庄、南西焦、北西焦、王庄、北白花、东白花、于家庄、东焦、岭口、天井沟、牛山、宜安、裴村、新寨、马山、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
庄头、田都、邱陵、孟陵属第三区。
王屋、高家窑先属第七区,1946年3月改属第五区。
五、解放以后
1947年11月6日获鹿解放,路南、路北合并,1948年1月12日,重新调整区划,将获鹿县将251个村划为10个区,
二区(1948年1——4月)驻东焦,辖栈道、岸下、张庄、东庄、封庄、黄岩、东焦、高家窑、王屋、天井沟、岭口、牛山、宜安、裴村、南胡庄、北胡庄、王村、新寨、马山、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七亩、北西焦、南西焦、王庄、孙庄、东白花、西白花、南白花31村。
1948年4月28日,七亩、北西焦、南西焦、王庄、孙庄、东白花、西白花、南白花8村划归井陉县村。
七、建国以后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20日,获鹿县九个区及城关区设置
第二区,驻牛山,辖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马山、新寨、王村、于家庄、岭口、高家窑、东焦、牛山、宜安、裴村、北胡庄、南胡庄、王屋、天井沟、黄岩、张庄、封庄、东庄22个行政村。
1950年1月——5月,获鹿县八区设置
第四区,驻李村,辖李村、张堡、南白沙、北白沙、北庄、沿村、田村、黄壁庄、上黄壁、下黄壁、上吕、前东毗、后东毗、郑村、邓村、灰壁、小壁、秦庄、百尺杆、阎同、许营、屯头、北胡庄、南胡庄、同阁、高家窑、王屋、天井沟、岭口、于家庄、牛山、东焦、宜安、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马山、新寨、裴村、王村41个行政村。
1950年6月——1953年夏,获鹿县六区设置
第四区,驻李村,辖李村、张堡、南白沙、北白沙、北庄、沿村、田村、黄壁庄、上黄壁、下黄壁、上吕、前东毗、后东毗、郑村、邓村、灰壁、小壁、秦庄、百尺杆、阎同、许营、屯头、北胡庄、南胡庄、同阁、高家窑、王屋、天井沟、岭口、于家庄、牛山、东焦、宜安、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马山、新寨、裴村、王村41个行政村。
1953年5月——1956年7月全县下设6区(镇)和57个乡5个乡级镇
第四区(辖12个乡镇40个村)
其中
宜安乡,辖宜安、牛山、裴村、王屋。
东焦乡,辖东焦、于家庄、岭口。
马山乡,辖马山、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新寨。
1956年7月撤区并乡全县下设24个乡(镇)
马山乡,辖马山、新寨、裴村、东鲍庄、西鲍庄、南鲍庄、北鲍庄7村。
牛山乡,辖牛山、宜安、王屋、高家窑、岭口、东焦、于家庄7村。
八、人民公社时期
1958年8月,全县成立5人民公社。
李村一带为第四人民公社(原四区范围),驻李村,9月25日改为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3月23日改为李村人民公社。下设李村、东焦、白沙、胡庄、牛山、马山、秦庄、田村8个管理区,辖40个村。
1958年11月6日,获鹿县与井陉县合并,接受井陉县领导。
1958年12月11日,井陉、获鹿分设,获鹿县管辖部分改为石家庄市获鹿区。
1960年3月,石家庄专、市合并,撤销石家庄市获鹿区,改为井陉县领导。
1960年6月,从井陉县析出,改受石家庄市桥西区领导。
1960年2月26日,从李村公社划出马山、新寨、东、西、南、北四鲍庄、北白砂、田村、沿村、黄壁庄、上黄壁、下黄壁、上吕、北庄和灵寿县划出的东、中、西王角、牛成、东洼、西洼成立黄壁庄公社,属石家庄市桥西区领导。
1961年4月公社规模划小,将西部牛山、宜安、裴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