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鹿泉市情 > 历史事件\风土人情 > 内容阅读
国民党建立的石门市政府长期受军人掌控
资料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国民党统治期间的正太饭店

 

 
东部外市沟与云台山工事照片
 核心提示
  随着解放区的逐步扩大,实际上国民党掌控的石门市在军事上逐渐处于了非常孤立的境地,国民党冀中南各县的党政残余势力几乎都被迫集中到此处躲避。为了统一指挥党政军警特所有部门,驻石第三军军长罗历戎设立了石家庄党政军联席会议,大大降低了石门市政府的行政地位。国民党将石门建成一座碉堡林立、沟壑纵横、明堑暗碉密如蛛网的坚固设防城市。据石家庄建设局统计,解放后拆除的残垣断壁、碉堡工事大约共计6500处。
  □特约撰稿/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李惠民
  
  国民党石门市党部
  以及流亡在石的各县党部
  
  孙连仲作为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负责平津河北等地的接收,1945年10月9日,孙连仲飞抵北平的次日,在故宫太和殿主持了日本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官根本博等受降典礼后,马上就组建了国民党河北党部,弥补了全面抗战爆发后河北省缺漏国民党省党部的空白。根据国民党河北党部组训处处长吴延环的指令,1945年12月建立了国民党获鹿县执行委员会,接管国民党原第十九党务督导区办事处的工作,恢复了李建民获鹿县党部书记长的职务,并任命傅继文为县党部秘书。获鹿县党部借用石门市中山路路南益恒昌银号南楼的地址正式成立,开始在石门市内开展工作。但是,由于被撤销的国民党原第十九党务督导区办事处拒绝移交,而且他们依然掌握着石门市的工会和实际工作领导权,双方争执不下,致使国民党获鹿县执行委员会无法在石门市展开有效工作,形成了一段极为混乱的双重领导的局面。
  石门沦陷期间,苏友仁作为国民党潜伏的地下工作者,一直居住在石门中山路同义胡同,以一家叫作“冀丰电磨”的小门市部作掩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苏友仁马上就以国民党河北省党部第十九党务督导区服务员的身份,开始出来公开活动,并指派傅继文赴北平向国民党河北省党部汇报工作。傅继文在《解放前国民党在石家庄的县市党部》中记载,1946年上半年因为第三次建立石门市,所以成立了国民党石门市党部。由沦陷期间长期潜伏的国民党地下工作者苏友仁出任市党部书记长,市党部位于中山路西头体育场北口,市党部的成立结束了本市党务工作双重领导的局面,很快获鹿县党部也搬回了获鹿县城。
  1946年冬,国民党石门市党部书记长苏友仁因病逝世,河北党部指派省党部驻石办事处主任刘昌模兼任石门市党部书记长职务,一直到1947年石门市解放。另据中共地下党石门工作委员会1946年11月编辑的情报《石门一般情况介绍》记载,国民党石门市党部设在聚乐南街6号,其执行委员有刘昌模、尹文堂、高尚志、陈遇芳(女)、谷慰耕、张静安、范鐘棋、刘子彬,书记长由刘昌模兼,秘书由刘子彬兼。
  其实,随着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解放区的逐步扩大,实际上石门市在军事上已经处于非常孤立的境地,可谓日益变成为一座孤城,国民党冀中南各县的党政残余势力几乎都集中来到了石门躲避。当时国民党省党部驻石办事处的地址在西小街17号,此外石门市还有国民党平汉铁路特别党部石门办事处、晋绥铁路特别党部石门办事处。特别是还有一大批国民党的流亡县政府和流亡县党部,诸如河北党部驻石办事处主任刘昌模领导的国民党正定县、深泽县、平山县、宁晋县、赞皇县、邢台县、灵寿县、束鹿县、柏乡县、广宗县、巨鹿县等流亡党部,以及河北省第十一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专员牛欣铨领导的国民党深泽县、肥乡县、平山县、广宗县、深县、邯郸县、巨鹿县、灵寿县、平山县、藁城县、束鹿县、清河县、行唐县、冀县、无极县、宁晋县、高邑县、临城县、任县、隆平县、柏乡县、晋县、尧山县、威县、赵县、栾城县、永平县、邢台县等流亡县政府。
  
  石门市的最高权力机构
  是党政军联席会议
  
  国民党第三十四集团军第十六军和第三军到达石家庄后不久,李文率领集团军总部开往北平,在石家庄负责防务的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和第32师师长刘英等为首的军队,改归由第十一战区孙连仲指挥。据罗历戎在回忆录《我率第三军进驻石家庄和在清风店被歼经过》记载,1946年接到北平行辕转发的国防部指示,要在石家庄组织建立党政军联席会议报告制度。会议由驻军最高长官任主席,成员由当地党政军特负责人组成,一周至两周召开一次。此后,党政军联席会议就成为国民党石门市的最高权力机构。
  1946年5月,以国民党第十一战区机要室主任秘书身份出任石门市市长的尹文堂,在30年代曾是中共党员,后因三次被捕而脱党,加入国民党一直追随孙连仲左右,成为他的亲信。尹文堂的《我在石家庄市的一些回忆》一文,也曾谈到当时石门的党政军联席会议问题,他说在石家庄驻扎的第三军军长罗历戎,为了统一指挥石家庄的党政军警特所有部门,设立了石家庄地区党政军联席会议,会议由军长亲自主持。参加联席会议的单位和成员主要有:副军长、军参谋长、副参谋长、军政治部正副主任、警备司令、国民党河北省党部驻石家庄委员兼市党部的主委、河北省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石门市长、警察局长、铁路负责人、铁路特别党部负责人、铁路运输指挥官、石门市三青团主任、井陉矿负责人等。由于处在非常时期,除了安排布置军事秘密和特务活动外,全市几乎所有重要决定都要由这个党政军联席会议做出,例如,协助军队修碉堡、挖战壕、征用民夫、征集草料等,都要由汇报会作出决定。
  总之,这个联席汇报会议大大降低了石门市政府的地位,从1946年5月至1947年11月的石门市地方政权,可谓是一个军政体地方政府,由军事首领实际掌握着地方行政权力,市政府长期处于第三军的指挥下。据罗历戎回忆,联席汇报会议讨论的内容,大多是配合军队做些城防工程,平衡市内物价,控制粮食和燃料供应,加强反共反人民的措施,防止共产党进入本市活动,镇压进步人士等事宜。
  
  国民党在石门建成纵横交错的军事防御体系
  
  国民党第三军进驻石家庄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强城防建设。在此后近两年时间内,城防工事建设一直从未中断过,几乎每天都要驱使
  两万多民工修筑城防工事。除了增设碉堡和在市区构筑核心工事之外,又将日本人原有濠沟城墙予以加深加宽。聂荣臻元帅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曾说过:国民党军队“利用日本侵略军占领时的旧工事,连年加修成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外市沟,第二道是市内沟,第三道是核心工事”。外市沟和内市沟就是所谓的“地下城墙”,杨得志在《石家庄战斗》一文中回忆说:石家庄没有城,国民党命令“沿着环市铁路挖了五六米宽、七八米深的‘地下城’”。第一道地下城墙被国民党军队扩建为外市沟,其周长六十华里,深七米,宽六米。杨成武在《石家庄攻坚战》一文中记述说,“第二道为内市沟,周长三十六华里,深宽各五米”。两道濠沟的上口宽约10米,底部宽约4.5米,濠沟内所挖出的土方,堆在沟内沿边上,形成一道高出地面约4.5米的护堤,由沟底到高堤平面,垂直距离达到8至10米。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防,由第三军掌控的石家庄地区党政军扩大联席会议决定,在内外两道“地下城墙”之间,又加修了一条环城铁路,由装甲列车不间断地绕城巡逻,以增强两道防护濠沟的呼应。1947年2月5日下午2时30分,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的“石门市筹修环市铁路会议”上决定,由石门市的46个部门团体分工承担具体修建任务。据《石门市筹修环市铁路会议纪录》的记载,全市“凡住户有能作工男子者,应一律出工,不与免役,尤其公教人员及军团警家属与工厂工人,不得请办免服工役”。这一条全长共计27090.2米的环城铁路工程于当年6月初竣工,共计动用了人力123949名,使用运输马车2511辆,使用枕木38744根,铺设铁轨5532236米。铁路投入使用之后,在环城铁路上平时有6辆装甲列车昼夜巡逻。
  从日军的建筑城防,到国民党军队的城防加筑,在历经十余年不断加固之后,石家庄已经构成了市内市外的联防,形成了半永久性方环形阵地防御体系。市内有以大石桥、火车站、正太饭店、铁路大厂等永久性坚固堡垒组成的核心工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