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鹿泉市情 > 历史事件\风土人情 > 内容阅读
山石镌刻唐宋韵 寺殿驻留金元风
资料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白云洞附近石壁上佛龛内的浮雕造像

膏粱桥

龙泉寺金代经幢
 
金河寺大殿

蛟龙洞内的石雕佛龛及造像
文/图 本报记者 安春华
隐秘的山石上铺展大唐画卷
其实就知名度来说,古时候龙泉寺的名声不亚于抱犊寨,但我一提笔就把抱犊寨放在第一段来写,因为感受强烈。我曾无数次攀登这座山,却与珍贵罕见的石刻失之交臂而浑然不觉。大家是否记得?爬山到三分之二处时,有一条岔路指向蛟龙洞。本以为这是一个当代人起的俗名,这次探访才知,蛟龙洞古已有之,因“洞内二石上下交盘,皆如龙状”而得名。列为省保的抱犊山石窟及石刻,代表作就在蛟龙洞内外。
顺着那条小岔路,走不多远即可到蛟龙洞门口。洞门不大,石块券砌而成,两侧门柱上书一副对联:“龙蟠古洞,伫看池水浮甘露;鹤午危峰,行留紫气结烟霞”。景区宣传科长、对本地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康永恒告诉我,这对联出自明末道士郭白云之手,他是张三丰的第十六代传人,曾在蛟龙洞栖居。跨过门槛进入洞内,左右两侧石壁上有排列整齐的诸多佛龛、佛像,借着从洞口斜射进来的光线,这些浮雕明暗分明、立体感强烈。许多佛龛旁边留下了捐刻者题记,目前发现最早的题记是:“大唐开元二年本愿寺造三世佛。”这说明,至晚在公元714年,蛟龙洞石窟已经创建。以后,宋、明、清各代不断有信徒来洞内捐刻佛像(亦有道教造像),最终积累至218尊,其中,唐代遗物有100多龛。
但这还不是山上最早的石刻。康永恒曾在山阴十八池东侧石壁上,发现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比丘僧、比丘尼的题名刻石。这些刻字年代太久,模糊难辨,需在一定时间段,借着光线斜射才能看清楚。相比较而言,蛟龙洞内外的诸多遗迹保存较好。出蛟龙洞向西走不远,山石上有一处摩崖石刻,“便是西天”四个大字依旧刚劲。再往西走,又是一处天然山洞,名为白云洞,这是历代修行人的住所,洞内一池清水四季不干。洞里有一块字迹相当清晰的石碑,上刻明成化年间翰林检讨李腾芳亲题七言律诗《游蛟龙洞》:“百丈攀跻到绝巅,芒鞋踏遍藓痕穿。纷拖象马空心跃,闭锁蛟龙洞里眠。一窍地中开佛界,几重天外落香烟。高歌烂醉行无力,欲乞山僧半榻缘。”
从白云洞出来,我以为已经看过了附近所有遗存。但最精彩的恰在最后。白云洞再往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好、色彩最艳的一处佛龛凸现在山阳石壁上,目测至少有一米半左右高、一米多宽。由于地方宽敞,工匠得以舒展发挥,各种细节装饰显露出来,佛龛尖顶上端的莲花、左右两侧的花纹等,无不美妙。龛内,虽经流水侵蚀,却抹不去那浓艳的朱砂色。主尊佛像后边的背光,花纹镌刻极富力度。这一组佛像共五尊,在佛龛东西两内壁上,又有两尊护法,身披铠甲、手持剑戟的武士装束,却周身衣带飘飞,这种组合标示着其来自“天界”的不凡身份,一下子就与凡人墓地上的武士石像生区分了开来。
在这最大的佛龛下边,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指点,没人会注意到一幅留自大唐的线刻画。我在别处从未见过同样的遗存,拨开杂树枝叶,唐代贵族妇女剃度出家的图案展现出来。何以见得是贵族妇女?其出行场面不凡,有随从撑着华盖,伞下穗子璎珞,有丫鬟在旁侍立,手捧用具伺候。一位和尚手执剃刀,正在为画面正中的女主人公剃度——这位面庞丰腴、眉目清秀的妇女,在这庄严隆重的时刻,双手合十,虔诚皈依。
离开蛟龙洞,爬到山顶,天门洞亦非常有名。我刚到景区门口时,看到剪票员身穿羽绒服(时值五一前夕),颇为惊讶。天门洞的工作人员亦是一样装束。当我在天门洞站了一会儿以后,发现他们的穿着是有道理的——真冷。天门洞高高的石壁上留下了多处古人题刻,年代以唐、宋为主,内容以避暑人题记为主。其中,宋代元丰年间,获鹿县令范澄的题刻最为清晰:“邑令范澄,祈雨是院,因游东门避暑,久之遂留名焉。”这里还有北宋名士张商英、慕容仲达的题刻,但是肉眼难觅。
抱犊寨的游客以年轻人居多。天门洞里有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像,一看就知道是近年新塑。许多人照相以其为背景,他们不知道哪些东西是现在的,哪些是古代的。无人指点,所有珍贵的东西都将遗落在视野之外。
除了因地形险要而著名的土门关、因人物显赫而闻名的高庄汉墓,鹿泉还有几处“省保”各具特色,它们多为古建筑,也包括石窟及石刻,时代上历唐、宋、金、明,可以说以上各个历史时期都幸运地留下了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值得一看。
泉水润口 石塔悦心
  
位于上庄镇韩庄村的龙泉寺,是古时获鹿八景之一“龙池夜雨”的所在地。根据清光绪版《获鹿县志》地理卷记载:“龙池在县南二十里洞沟山,山腰有泉为龙首泉,泉鸣涧壑,夜闻其声如骤雨至。正隆二年建,至今形迹尚存。有元学士王思廉作记,元好问题诗。俗传龙池夜雨八景之一。”
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晚年终老鹿泉,病逝于他“卖书买得吕氏园”后所建的新居中,享年67岁。在他生命最后一段时光,曾游访龙泉寺,并留下诗一首:“柿叶殷红柘叶青,黄花霜后犹鲜明。西风浩浩欲吹帽,石溜冷冷堪濯缨。皇统贞元见题字,良辰美景乐升平。何人解得登临意,灭没疏云雁一声。”
刘禹锡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洞沟山的泉水得名龙泉是在何时?目前只有一块碑能说明问题。在今天龙泉寺三尊殿南墙东侧,一块古碑嵌入墙体,字迹非常清晰。这是一块“尚书礼部牒”。牒,文书或证件,具法律效力。此石记载:“真定府获鹿县封龙乡韩家庄村龙池山院住持僧净琛,状告本院自来别无名额,已纳讫合着钱数元立龙泉院。”
资料显示,“凡寺院赐额,宋初由中书门下给牒;元丰改官制以后,由尚书省给牒,皆宰执亲押。金则仅委之礼部……金则纳钱百贯,便可得之。”由此可知,该寺正是纳钱买得赐名“龙泉院”。寺里的居士闫学峰告诉我,这块碑的意义相当于龙泉院从朝廷获得了宗教活动许可证。
元好问游山的季节是深秋,我来这里的时间是初夏。天干物燥,环境貌似没变,其实已经大不一样。原来“夜闻其声如骤雨至”的龙泉,如今每隔三到五秒才滴水一滴。遗憾没带任何盛水器皿以舀起龙池内的积水,只能耐心地仰头接水一尝。尝了两滴,感觉入口很润。
从古至今,不断有游客不辞辛劳来龙泉寺,只为尝尝这里的水。水从大殿后边的山岩石壁上流出,后人在泉眼处装了一个石雕龙头,好似神龙吐水。寺里一块重修碑记载:“岩阿飞泉,冬夏异色,其味甘冽,可以疗疾。”近年这里开发景区时,有关部门深究原委,取了水样送交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射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对水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此水为天然低钠富硅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多达24种,尤其是硒,有一定抗癌作用。科学的检测,解开了龙泉水“可以疗疾”的千古之谜。
说了这么多,压轴的还未出场。寺和泉水虽为古迹,但具体的省保单位却是隐藏在角落里的5座金代经幢。经幢,俗称石塔,这5座经幢,其形制、大小、装饰图案几乎一样。都是三米多高,分为底座、塔身和塔顶三大部分,保存完整的共有八层之多。能够辨的清塔铭的,是“琛公和尚之塔”、“深公和尚之塔”及“进公寿塔”,还有两座因风化严重,字迹不清。令人赞叹的是塔身上的浮雕:鹿、麒麟、莲花,垂幔、兽首、佛像,尤其是那人首鸟身的“观风鸟”形象,都如此完美,无可挑剔。
《金石学》上记载:“奉佛之土,建幢墓域,谓之坟幢。至辽、金、元,释子所造,虽八面刻,其额犹题曰塔铭。无异同,或曰石塔,或曰灵塔,间称曰圆寂塔,生而建者曰寿塔。”由此可知,在以上墓塔中,进公和尚因对寺院做出过重大贡献,故在世时建寿塔以颂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