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鹿泉市情 > 历史事件\风土人情 > 内容阅读
30年代末第二次筹建石门市的若干底细
资料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民国石家庄的城市往事”系列报道之五
“七七事变”后不久,石家庄陷入了战乱灾难之中。在侵华日军的扶持下,石家庄当地绅商组织起了临时治安维持会,负责维护地方秩序。鉴于石家庄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驻石日军各机关团体联席会议决定在石家庄建立市制,扶植石门市傀儡政权上台。1938年1月开始筹建的石门市,到1939年10月才正式获得上级伪政权的批准。而石门市公署先期运作的一年九个多月,说明它是典型的“先上车后买票”。在这一年九个多月的筹备期间,由马鹤俦出任了市长,筹建期间召开了多次市政联席会议。兹据1939年1月出版的《石门市公署周年纪念专刊》的部分文献记载,向读者披露当年筹建市制的若干底细。
核心提示
■日伪时期石家庄街头景象及日伪石门市公署外景。
□特约撰稿/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李惠民
  
第二次建立石门市的背景
自“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在石家庄的统治声望和影响就开始不断减弱。1935年后,在石门木厂街设立的国民党获鹿县党部,也撤离至山西阳泉正太铁路特别党部所在地办公。“七七事变”后,国民党中央党部派遣王玉赋来石家庄主持工作,作为特派员的他当时居住在正太饭店,联络了冀南一带的国民党残余力量,组成了“抗日牺牲大同盟”,从事国民党领导下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但是,到9月下旬,这批留守石门的国民党干部相继逃亡,至此石门的各种行政机关全部瘫痪。当时的市内居民“十室九空”,众多市民纷纷逃离。据《石门市事情》记载,“残留未走者,仅约三千人”,市内“荒凉状态,难以言表”。
1937年10月11日,日军占领石门。为了在石家庄建立殖民统治秩序,10月12日,在驻石日军扶植下,石家庄绅商组织成立了地方维持会,负责维护地方治安秩序。随着市民逐渐返回,市区笼罩着的紧张气氛慢慢趋于平缓。由于维持会毕竟只是一种临时性机构,为了谋求长期的稳定,由驻石日军各机关团体联席会议决定组织“石门市公署筹备处”。1938年1月10日,石门市维持会组织全市居民发动了一次请愿,“恳切请讬友邦各军政机关热烈支援”实现市制。正是由于有驻石日军部队以及特务机关建设大石门市的主张,并极力转请日伪中央政府审核批准,才使石门市政得以迅速推进。
  
 “先上车后买票”的石门市公署
  
在日本特务机关大力支持下,市公署筹备处于1938年1月15日正式成立,筹备处还获得了日本特务机关资助10000元现款。经日方推荐由原石门商会会长马鹤俦出任筹备处处长。市公署全面接收了维持会,即日正式开始办公。如果说20年代出现的自治市是石家庄历史上第一次建市的话,那么,1938年1月建立的石门市公署就是第二次建市。
1938年1月产生的石门市制,到1939年10月才获得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正式批准。根据《行政委员会指令秘字第1027号》宣布:“石门准予设市”。 石门市公署“以临时政府之行动纲领为基础,隶属于河北省公署之下”。这是石家庄的市制第二次得以确立,市名继续采用此前的“石门”称谓。
石门市公署先期运作历时一年九个多月,说明它是典型的“先上车后买票”。筹备处处长马鹤俦曾任原正丰煤矿公司运输处主任和石门商会会长,在筹备期间实际上担负着市长职责,而且已经公开使用“市长”称谓,几乎不用“筹备处处长”的称呼。石门市公署是典型的地方殖民傀儡政权,受到了日本人的实际严密操控。
日伪华北临时政府的治安部于1938年2月11日在石门南大街34号设立了驻石办事处,内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联系交际人员1名,录事秘书1名。治安部驻石办事处指导下,石门市很快又组建了自卫团,成为本地的临时性治安机关。自卫团设立正副团长各1人,因市区分设12区,故设分团长12名,团丁360名,各分区驻团丁约30名。自卫团为保证市区治安,每个分区都严格执行巡查。
  
市公署组建班底与招兵买马
  
石门市公署筹建的组织系统下设了秘书处、财政局、社会局、警察局、救济院、屠宰场、市立医院等机构。
石门市公署的市长马鹤俦兼任社会局局长,市长顾问片仓藤太郎。日本人名为顾问,实则于后台操控市政大权。秘书处处长由陈毅担任(陈毅后来出任社会局局长,职位由崔作栋接替),行使公署的办公室职能。财政局局长由郑允寿担任,下设捐税、经理、建设三个科,捐税科负责捐税征收、稽核调查以及营业许可等事宜;经理科负责财政收支、预决算编造以及公产保管等事宜;建设科负责工程测绘、建筑审查和登记等事宜。社会局局长起初由市长亲自担任(后由陈毅接替),下设了社会、教育、产业等科。警察局局长由赵廷栋担任,初始内不分科,主要负责维持治安,运行一年后才设立行政、司法两科和督察处,外设第一分局和第二分局,还有侦缉队和卫生队等,全局警官31名,警员110名,清道夫62名。
石门市公署成立初始,办公条件一无所有,此前的各个党政机关人员皆逃避一空,所有文书档案已经荡然无存,可支配收入丝毫不存,市公署各局机关应支款项空无一文。全靠日军特务机关由钟渊纺绩株式会社拨给开办费1万元,才解了燃眉之急,市公署各个机关才得以开始运转。
警察局设立之初,要人无人,要枪无枪。新招募的150名警察,因经费无着落,有90名被裁减离职,仅剩60名在岗者。当时警察并无薪饷可领,仅仅勉强领到饭费而已。维持治安徒手无械,后来由日军特务机关发给30支大枪,警员武装力量才初步得到扩充。当时的警员素质极低,能识文断字的寥寥无几,有鉴于此,后来又设立了警察教练所,负责对其进行指导培训。
  
1938年召开的五次市政联席会议
  
尚处于筹备阶段的石门市公署,仅在1938年就召开过五次市政联席会议。
  1938年7月25日,在第一次市政联席会议上,讨论了“划定市区案”、“增添户籍牌及更换街巷牌案”、“增添秽土马车案”、“筹措蓄水池工款案”等14个议案。石门市的辖区尚未划定,一切行政均感不便,会议决定提请日军特务机关与河北省公署协商划定市区。随着战事局面的逐步稳定,石门市人口日益回升增加,会议决定模仿其他都市的户籍管理办法,在各家各户门前增加一个户籍牌,即详细注明户主姓氏,男子若干,女子若干,以便于寻人和调查。并决定本市街巷名称要使用“七七事变”后有纪念意义的名称更新,由新民会负责绘制街道示意图和拟定新名称,更名方案呈报日军特务机关审核确定。最后,由驻石日军笠井机关长提议决定,以后每月20日召开一次市政联席会议讨论市政重大问题。
1938年8月20日,在第二次市政联席会议上,讨论了“确实统一政权案”、“应按临时政府公务员
一份珍贵档案,一段历史影像,一群鲜活的人。
Office
Building
俸额表叙级支薪案”、“整理本市营业执照案”、“安装路灯案”、“成立建设委员会而利建筑,招聘建筑商而便发展案”、“疏浚正太京汉两路暗沟案”、“规定菜市地址案”等8个议案。会议讨论决定,石门市公署所辖机构的一切行政事务,必须经过批准方能实施,特别是涉及人事、财政等重要事项必须经市长同意后,才能处理,否则,以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