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日报记者 张晓峰 资料来源:2014年2月21日石家庄新闻网 威远门,即原获鹿县城之西门,是获鹿县城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处城垣遗迹。 获鹿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隋开皇十六年析置鹿泉县,即建城于今天的鹿泉市城区,但城垣是夯土版筑而成,一直到明代成化十六年增筑城墙时才用砖甃砌。到嘉靖二十五年时,开始用石头包砌城的北面,嘉靖三十四年又用石料包砌东、西瓮城,到清代才全部用石料砌成。 按清代《获鹿县志》记载,获鹿城墙周长为三里六分零一步(约合1800米),高三丈一二尺不等(大约在10米左右),城墙宽一丈五六尺左右。明代正德十六年,知县柴士元始建东、西、南三面城门,东门名“迎恩门”,西门名“威远门”,南门名“和薰门”,并有城楼三间。其中东、西二门还建有瓮城。明嘉靖年间,人们在东瓮城内建关帝庙,又在西瓮城内建韩信庙。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西门瓮城内还有一通北宋名臣韩琦题诗、曹泾书丹的《过井陉淮阴侯庙》诗碑,该碑高2米有余,宽将近1米,以诗、书、刻俱佳而深受人们喜爱,堪称“三绝碑”。旧时过往文人名士争相捶拓作为珍藏,清代的《常山贞石志》对其有详细的著录和考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获鹿城墙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城楼被毁;六七十年代,瓮城和城墙先后被拆除,后东门、南门也被拆掉,只剩下西门威远门孑然独立。1984年,获鹿县政府出资对威远门进行了大修,并在城门上建起了水泥材质的重檐九脊歇山顶的城楼,残破的威远门为之焕然一新。 由于古人认为西方五行属金,主肃杀,因此西门是不轻易打开的,一般只有战事或秋后处斩死囚时方开此门。清代《获鹿县志》载有一首崔安域的《登西城楼值雨》七言律诗,可算是古时唯一的有关西门威远门的诗文了。 如今的威远门前,已成为一处街心公园,昔日的瓮城早已不复存在,城门前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小型广场,并栽植有各色花木。当年的韩信庙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仿古的戏台。城门南侧,1986年兴建的“集资兴学纪念碑”巍然屹立在仿古的四角亭中,与威远门、仿古戏台形成一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从威远门向南不远,一尊高8米的汉淮阴侯韩信石雕像在花木环簇中昂首屹立,威风凛凛,成为“威远”二字的最好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