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虞 冀州
注:
唐,即陶唐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尧乃其领袖。虞,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舜乃其领袖。
2、夏朝 冀州
3、商朝 冀州
4、周朝 并州
5、春秋时期,石邑属鲜虞国,后因晋不断征讨鲜虞,石邑归晋。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中山国在太行山东麓兴起石邑归中山。
6、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名将乐羊率军攻中山,“三年而拔之”石邑等城治于魏。
7、战国时期,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中山桓公复国,石邑复归中山国。
8、战国时期,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伐中山,中山国献四邑求和,石邑在所献四邑之中,从此,石邑归赵。
9、秦朝 巨鹿郡 石邑县
10、西汉初,常山郡 绵蔓县由石邑县析出。增置桑中县(在今邱陵一带)。
11、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4年),恒山郡改名常山郡
12、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刘宪封真定国,绵蔓等四县为属县。
13、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刘广为桑中侯,桑中县为为侯国,属常山郡。
14、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真定国降为侯国,隶属常山郡,不久,绵蔓县废,原境还属石邑县
15、三国时期 冀 州 常山郡 石邑(属魏)
16、两晋 常山郡 石邑县
17、南北朝 常山郡 石邑县
18、北齐 常山郡 石邑县并入井陉县,治所在原石邑城。
19、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置恒州,领常山郡,井陉县为属县。
20、隋.开皇三年(583年), 恒山郡 复置石邑县,并移治所万夏村(今振头村),属并州。
21、隋.开皇六年(586年), 恒山郡 石邑县
22、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石邑县西部、北部置鹿泉县,属并州。
23、隋.大业元年(605年),鹿泉县并入石邑县
24、隋.大业四年(608年),恒州改为恒山郡,石邑县为属县
25、隋.义宁元年(617年),复置鹿泉县
26、唐.武德元年(618年), 复置恒州辖石邑县,同时改井陉郡为并州,鹿泉、井陉为属县。
27、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废并州,鹿泉属恒州。
28、天宝元年(742年),恒州改为恒山郡,鹿泉、石邑为属县。
29、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即至德元年(七月始)鹿泉县改获鹿县(寓抓获安禄山之意)
30、唐.元和十五年(820年),为避讳穆宗李恒,恒州改为镇州,获鹿县为属县。
31、五代时期 镇州恒州名称互变,石邑县鹿泉县为属县。
32、宋.开宝六年(973年),镇州 石邑县并入鹿泉县
33、宋.庆历八年(1048年),升镇州为真定府,获鹿县为属县。
34、金.兴定三年(1219年),真定府 升获鹿县为镇宁州,1229年改为西宁州,1235年改西宁州为获鹿县。
35、元朝 真定路 获鹿县
36、明朝 真定府 获鹿县
37、清.雍正元年(1723年),正定府 获鹿县
38、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 获鹿县
不久 范阳道 获鹿县
39、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 获鹿县
40、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月,直隶省设获鹿与河间两个行政区管辖周围各县
三月直隶省设17个行政督察区,获鹿县为第12督察区管辖石家庄周围及西部八县。
41、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开始获鹿县各抗日政府分属中共领导的冀晋豫区、太行区、晋察冀边区、冀晋区、北岳区领导。还有部分区域由日伪控制。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家庄专员公署 获鹿县。
43、1958年11月,获鹿县并入井陉县属石家庄市管辖。
44、1959年1月,撤消井陉县,原获鹿县部分改为获鹿区属石家庄市管辖。
45、1960年5月,恢复井陉县,获鹿区并入。
46、1960年6月30日,获鹿区划入石家庄市桥西区。
47、1961年5月,上京、西营两村和永壁、高迁、寺家庄三个公社留桥西区,其余并入井陉县。
48、1962年1月,恢复获鹿县建制,属桥西区的三个公社还属获鹿县,管辖二十二个公社。属石家庄专员公署管辖。
49、1983年12月,获鹿县划归石家庄市管辖。
50、1993年地市合并,获鹿县归石家庄市管辖。
51、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获鹿县设立鹿泉市,当年10月13日庆典挂牌,鹿泉市驻获鹿镇,与原获鹿县管辖范围相同。
52、1996年1月,实行乡镇合并,设置12个乡镇1个开发区:
唐是唐尧,这不是指后来的唐朝,而是尧帝的唐,因为尧帝叫陶唐氏;虞就是有虞氏,也就是舜;唐虞是指帝尧、帝舜这两位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