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带民致富
《人民日报》( 2009年11月19日 05 版)
史来贺,作为一名普通的村党支部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曾把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是群众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
位于豫北平原的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昔日是当地十里八乡有名的穷村。1952年,年仅21岁的史来贺担任了刘庄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51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搞得风生水起,成了河南乃至中国大地上的一面旗帜。
就在这块土地上,史来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带领刘庄人用了整整20年,投工40万个,把刘庄7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地改造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他和村里的群众一道,不断总结种棉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达到56公斤,是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一跃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史来贺又打起了工副业的主意,办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刘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史来贺和村班子成员反复考察,引进了高科技生物工程项目,在刘庄建设了一座以生产肌苷为主的生物制药厂。
“五十年红旗不倒”既是说刘庄,更是对史来贺的赞誉。
史来贺当上刘庄村的支部书记之后,凡事总是先为群众着想。宁肯自己吃亏不能让群众吃亏,成了他多年的习惯。
1965年,他任县委副书记,县里开始给他发工资。史来贺把县里发的工资交到村里,和村民一样拿工分。刘庄的分配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后,史来贺又放弃了拿村里的分配,开始拿起了县里的工资。有心人制作了一份“1977年至1990年史来贺与刘庄同等劳力年收入对照表”,从中可以看出,仅这14年里,史来贺比刘庄同等劳力少收入2.5万余元。
1976年,史来贺带领村民自筹资金要给每家每户盖成独门独户的二层小楼。史来贺召开大会说:“搬新房先群众,后干部。群众中谁住房困难谁先搬。”就这样,盖好一批,搬迁一批。直到6年以后,史来贺才和最后5户一起搬进新居。
史来贺为了刘庄的发展,为了刘庄群众的富裕吃了一辈子亏,换来的是刘庄群众对党组织的无限信赖,换来的是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2003年史来贺去世以后,在刘庄,村民已经全部搬进了史来贺生前设计的每户472平方米的新型农民别墅;新建了现代化教育园区,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退休人员除享受49项公共福利外,每人每月发放退休金,未成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全村群众由集体出资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除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外,医疗费用全部报销,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图为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郑州11月9日电 记者王云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