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十二章 引岗渠的春天 > 内容阅读
二、冶河的曙光

1972年5月27日,对三县人民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阳光灿烂,和风送暖。沸腾的引岗渠上,西线工程已进入紧张的扫尾阶段。工地上红旗招展,人来车往,茫茫的冶河滩上一片奋力决战的繁忙景象。

  上午九点多钟,省委副书记马力、省委常委王金山,和主管门领导丁廷馨、省财办主任袁捷等同志,在地委书记王长柏同志的陪同下,驱车来到获鹿县视察引岗渠工程。

  他们首先来到九里山,观看已经打通的“在险峰”隧洞。小汽车直接开进隧洞,在隧洞尽头的洞口调头返回,然后继续北上,开往冶河枢纽工地。冶河枢纽两排倒虹吸已经完成,石拱渡槽的槽墩也全部完工,拱券大部分已经合龙,正在垒砌大孔之间的小孔。省里的领导同志们,站在渡槽东端向西望去,好似在冶河上筑起一道新的长城,巍巍壮观,令人惊叹。马力同志久久地凝视着高大的,向西延伸的大渡槽,观望着渡槽上下忙碌的人群,脸上浮现着掩饰不住的赞许和笑容。

  从冶河枢纽工地出来,一行人驱车赶往岗南,当时平山县委机关设在那里。在招待所等着吃饭的时候,马力说:“老丁,怎么样啊?你主管水利部门,咱们该支持了吧?”丁廷馨还没来得及说话,马力又话头一转,说:“今天到引岗工地来看一看,是老丁的建议,他动员了我好几次,今天才成行。”锣鼓听音,说话听声,省委副书记马力同志的话语里,包含着引岗工程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啊!不管怎么说吧,这一天,是引岗渠的转折点,应该载入史册。获鹿县委和施工团的领导们,嘴里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已经有了底,几年来悬着的心,总算落到肚子里了。从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不难看出,压在心头的愁绪就要云消雾散了。

  午饭过后,车队来到王常峪隧洞。他们从西口进去,在隧洞中经过15分钟的行驶,从东口出来,领导们看着这条衬砌规矩整齐,美观雄伟的地下工程——军民团结隧洞,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王常峪隧洞工地,省里的领导们开始讲话。马力高高的个子,显得有些清瘦,一双深邃的眼睛能洞察一切。他站在山坡上,双手插腰,操着动听的唐山口音,盛赞引岗工程,盛赞三县人民。对于引岗渠来说,如果马力同志代表省委的讲话是历史性的表态,我们不妨把它记录下来,好载入史册,激励后代。他说:“你们三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得很不错,你们的干劲很大。这反映了你们盼水的心情,表现了你们改天换地的决心。最惊人的是冶河枢纽工程,标准高,质量好,符合百年大计,这是劳动人民的创造。这个工程是很教育人的,你们的工程希望很大。山区、丘陵有了水,不仅粮食增产潜力很大,林果业也会有个大的发展。今天省里来,就是表示支持你们的,我把管水、管钱、管物的同志都带来了。”

  省委副书记马力同志的话落地有声。后来,省里果然给予大力支持。不但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省地领导、有关部门大会小会表扬,发文件发简报鼓励,媒体的宣传也掀起一个小高潮。精神上的支持是无价的,获鹿人民战引岗的劲头更大了。

  他稍顿了一下接着说:“军民团结隧洞,名不虚传,确实搞得很好,也是一个大工程,这是军民团结的象征。其他三项(指霍北庄隧洞、九里山隧洞和温塘河渡槽)比起这两项工程好象小了一些,如果没有这两项大工程,它们也是大工程啊!我建议电视台把这一典型宣传出去。”

  由于山里风凉,马力同志咳嗽了两声继续说:“这项工程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人,我们也很受教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这项工程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听着马力的讲话,缑增福感到他的话音好熟悉,好入耳,好贴心。这时,他突然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就是全力支持三县人民修建引岗渠的老前辈、老革命张屏东同志。对了,张屏东每次讲到引岗渠,话语也是如此亲切,如此入耳,如此贴心的。每次听他的讲话,或谈说引岗工程,犹如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张屏东同志,今天,西线即将竣工,冶河上的阳光很好,省委副书记马力同志,终于在引岗工地说出了你常常对引岗战士所说的话,引岗渠上的曙光正在升起。今天,你远在沧州工作,不能亲临会议。这个激动人心的场合,如果有你在,那该多好啊!我们正在聆听省里领导们的讲话,就让冶河上和煦的清风给你传个喜讯吧!

  马力讲完,让丁廷馨同志说几句。缑增福急忙收回自己的思绪,静静地听着。丁廷馨同志轻轻地点点头,平静、稳重、大度地说:“领导已经表态,今后省里一定要大力支持。至于引岗渠下一步的工作,要抓住三点:一是西线要尽快建成通水,首先保证低线受益;二是要注意施工安全,越是在即将完工的时候,越要特别注意。冶河渡槽有的拱券还没有完成,承受压力不均匀,这是最危险的时候,关系着整个建筑物的安危,要尽快合龙;三是王常峪隧洞还有漏水现象,要仔细看看泥沙含量有多少,是否会影响工程安全。有点问题不要紧,但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备无患。”

  这是缑增福他们第一次认真聆听丁廷馨同志的讲话。他的神态是那么和善,那么慈祥,对水利工程是那么内行,观察的那么细致。有这些内行的老一辈革命领导干部的支持,引岗工程该是船行沧海,乘风疾驶,前途一片光明了。

  省里的领导们视察结束以后,车队缓缓离开引岗工地。很久很久,缑增福还没有回过神来。两年多来,省委领导第一次到引岗工地视察,还讲了那么多鼓励的话,这是缑增福他们没敢想的事。其实,作为县委书记,引岗工程的指挥者,他的要求并不高,只盼着省里能够表态,为他们排除心理上的压力,国家和地方支持农业的资金和物资,能够正常分配到引岗渠这个项目上就行了。缑增福和他的同事万万没有想到,省里这么多领导亲临工地视察,还给了那么高的评价,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说吧也是,回想省里有的部门对引岗渠态度的轨迹,引岗工程能有今天,缑增福怎能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相当初,引岗渠开工不久,省里有的部门以“水资源配置”、“效益搬家”为由,不赞成这项工程;后来,风急雨猛,又有面临下马的危险。三县人民身负重压不弯腰,千难万险不低头,迎着风雨冒着风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现在,省里的领导们盛赞引岗渠,盛赞引岗人,盛赞引岗精神,这是对引岗工程多么巨大的支持啊!

  省里的表态,再一次表明,人民的事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正如缑增福的伴侣韩同瑞,一个普通群众,在引岗渠处于最艰难的时候所说的:“做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上级一定会支持的。”韩同瑞不是盲目的猜测,也不是有先见之明,而是凭着她的直觉,凭着她对党组织的信任,凭着她对丈夫缑增福几十年风雨里程的了解。丈夫是个干事业的人,不会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的事。因此,她敢断言,上级会支持引岗渠的,只是迟一天,早一天的事。

  引岗战士们听到省领导视察的消息,奔走相告,又蹦又跳,他们高兴地说:“冶河真正的春天是从今天开始的”。冶河的天,冶河的地,冶河的山,冶河的水,一下子变的那么妩媚,那么美好;冶河上的工程,冶河上的人,一下子变的那么挺拔,那么伟岸,那么可爱;就连冶河滩上的每一粒沙子,也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这天晚上,县委书记缑增福彻夜未眠。他心情振奋,想得很多很多。引岗渠由半明半暗变得名正言顺,是人民的心声,历史的必然。第二天,当他一早走出工棚来到冶河渡槽工地的时候,冶河上晴空万里。在曙光升起来的早晨,冶河工地上的锤声、钎声、牲口的嘶叫声、机械的轰鸣声和人们的劳动号子,在鱼肚白的曙光中交织在一起,响成一片,为迎接引岗渠的第二期工程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