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五章 生命在这里闪光 > 内容阅读
一、走进王常峪隧洞

如果你有暇到引岗渠参观游览,只登高望远,把雄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地上建筑物游览一番,却没有走进那些地下长龙——隧洞和倒虹吸,特别是到像王常峪隧洞这样浩大的地下工程去走一走,看一看,未免有点遗憾。引岗工程仅穿山越岭的隧洞就有九条,你不了解它们,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引岗渠。

  王常峪隧洞又名军民团结隧洞,是当年军民携手并肩奋战引岗渠的象征。隧洞地处王常峪和北水两个村子之间,腹穿常峪岭,全长五华里半。此外,附属工程还有三华里多。常峪岭属麻岩石,石性奇特,不见风如铁疙瘩一样坚硬,一见风,好似豆腐渣一般松散。就是这种产生于24亿年前的奇特石质,曾给凿山打洞开渠引水的引岗大军制造了许多预想不到的麻烦。在那场决战中,引岗英雄征服了常峪岭,开掘凿通了隧洞,但又是这条地质复杂的隧洞造就了引岗英雄,也考验了引岗英雄。

  王常峪隧洞是引岗渠上最早开工的工程之一。开工之初,那“凿洞用锤砸,出砟麻绳拉”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真实地描绘了引岗大军初战常峪岭时的艰苦场景。

  随着隧洞的掘进,洞中开炮的烟雾久久难以排出去,呛的睁不开眼睛。有人说,谷草烟可以驱赶烟雾,于是,谷草在洞中燃烧起来;有人说,口袋可以带走烟雾,于是,长长的布口袋在洞中舞动起来。在上述办法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民工们为了抢时间,只得用衣服在洞中抡打起来,用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办法躯赶烟雾。随着施工的机械化,用上了鼓风机,但是,开始没有经验,用的电机不匹配,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诸多磨难,才逐步解决了排风问题。对于日益严重的沥水,开始民工们只能用瓢掏水,用手一桶一桶地往外提水。

  三十年后的今天,走进王常峪隧洞,如果你用心静听,仿佛还能听得见沥水的哗哗声,那带着水音,萦绕四壁,丁当作响的锤钎声和井架上滑轮的吱吱声;如果你仔细地闻一闻,还能闻到烟雾的生呛味和那带有甘甜味的谷草气息。

  其实,走进王常峪隧洞并不难,只要你肯走进去,隐隐约约的锤钎声和似乎散发着谷草的甘甜气息,会把你一直带到腹穿隧洞64米的最深处。

  在隧洞不放水的日子里,你最好乘坐汽车进洞,缓缓而行,边走边看,穿越隧洞只需要20分钟;你如果徒步漫游进入隧洞,边参观边走,最快也得一个小时的光景。进入洞去虽说占用一点时间,但这条长长的,宽宽的,壮观的地下长龙,会使你肃然起敬,顿时产生雄伟、壮美的感觉。隧洞一眼望不到头,那整齐的钢墙,那椭圆高大的拱顶,施工精巧,如雕如塑。你简直难以想象,当年在那犬牙交错,烟雾弥漫,沥水成溪的隧洞里,小塌方如哗哗倾泄的阵阵石雨,大塌方如轰隆轰隆的雷鸣。在此险境中,建设者们是如何把一块块料石垒砌上去的,隧洞又是如何艰难地一分一分向前延伸的?

  1972年5月9日凌晨,王常峪隧洞这个用水泥2700多吨,木材1900多立方米,钢材350吨,完成土石方32万立方米,投工200多万个的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经过3000多名民工苦战二年零五个月,战胜700多次塌方,终于全线贯通。

  走进王常峪隧洞,隧洞中的每一块精心浆砌的石头,每一个建设者的脚印,都会向你讲述一个个带血带泪的故事,向你诉说一个个普通而伟大的开山英雄。

  王常峪隧洞,英雄的隧洞,让我们走进隧洞,去结识那一个个永世雕刻在常峪岭深处的开渠引水英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