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引岗情》 > 第二编 峥嵘岁月 > 内容阅读
引来一渠水,换来万担粮——喜看引岗通水获鹿大变化 张喜瑞

我是1970年8、9月份,从黄壁庄水库获鹿县施工团,抽调到引岗渠明渠段参加会战的。主要任务是从平山县边境至获鹿县城北靶场这一段明渠开挖、小型建筑物垒砌和九里山隧洞开凿,以及水泥厂筹建(即威远水泥厂的前身),还代管炸药。我与李建喜、王瑞朝负责。当时指挥部驻在同阁村农民家中,指挥部设政工、工程、后勤三个办事机构,下设马山施工连、牛山施工连、秦庄施工连、黄壁庄施工连、李村施工连、大河施工连、高庄施工连、故城施工连,连部下设排班。同阁隧洞由县采石厂两个连队承担(即两个车间),技术指导由工程组负责,历经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了任务。
    1972年底,因工作需要,辞别了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志与工地,回到县生产指挥部计划组作统计工作。现将我掌握有关与引岗渠有密切联系的统计资料来证实农业“八字宪法”中水是如何重要的。我们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光大,传给后人。现将全县几组统计数字变化,供人了解,体现党的伟大、人民的伟大、工程的伟大。从1949——1975年(引岗渠放水的第二年)人口增加了85989人,增加了45%,土地减少了68346亩,减少13%,水浇地增加了192765亩,增加133%,即1.33倍。复播指数由1949年的1.2到1975年的1.8,增加了50%,也就是说一年种两茬的农作物面积比建国时提高了一半,粮食总产量增加15750.2万斤,增长了1.56倍,按现在术语讲翻了一翻半多。按农业人口计,1949年人均生产粮食362斤,到1975年人均生产粮食826斤,增长1.2倍,夏秋粮食品种也有较大变化。1949年为13:87,1975年为45∶55,1949年夏粮不足五分之一,到1975年。夏秋粮食比重接近持平,夏粮增长(主要是小麦)是惊人的,给全县人民改善生活打下基础。最为使人兴奋的是1974年引岗渠放水的当年,粮食总产量增加了6893.4万斤,增幅45.4%,是建国以来最高的,可称的上“大丰收”。
    由于我年龄大了,离开工作多年,加上脑子健忘,提供数据很不全面,也可能有误,请谅解。


附:
1949-1975年部分公社主要农业方面变化统计表
乡 镇 耕地面积(亩) 水地面积(亩) 产量变化(斤)
49年 75年 
城 关 -5627 +9245 192.6 636.6 +444
申 后 -3122 +16981 137.5 927.7 +790.2
白鹿泉 -535 +16981 102.9 452.1 +349.2
石 井 -1021 +1920 248.3 485.8 +237.2
铜 冶 -2941 +17306 553.5 1229.4 +675.9
山尹村 -1350 +8010 265.9 816.9 +551
上 庄 -7329 +19301 430.7 1523 +1092.4
韩 庄 -7329 +5413 112.7 358.6 +245.9
上 寨 -801 +4455 130.1 518.9 +388.8
李 村 -4973 +22178 388.4 1566.9 +1178.5
马 山 -13208 +1390 269.2 720.1 +450.9
宜 安 -4313 +7822 275.4 835 +559.6
新 城 -6775 +15624 297.2 969.7 +672.5
故 城 -1427 +18750 218.1 1197.1 +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