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纪事 > 引岗纪事 > 内容阅读
引岗鏖兵——7.引岗渠走向全国

 

1972年5月27日,省委副书记马力等领导的视察,迎来迟到的春天。从此,引岗渠名正言顺。省里相继组织地县领导参观,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引岗渠的报道犹如是一颗重磅原子弹爆炸,蘑菇云在燕赵大地升空。
1973年11月8日,引岗渠启闸放水,低线——源泉灌区开始受益。喜讯传到省里,11月11日,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第二书记郑三生、河北省军区司令员马辉等领导到引岗渠视察,对引岗工程全面肯定。紧接着省内省外领导也频临光顾,引岗渠走出河北。
1973年11月14日,河北省山区建设会议代表参观引岗渠,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县千余名海河劳模到冶河枢纽参观。
1974年9月21日,河北省直单位和全省11个地区的800多名领导由省委副书记吕玉兰带领参观冶河枢纽工程。
从1974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和省市报纸、电台连续报道三县人民修建引岗渠的长篇通讯、理论文章和在战引岗中先进人物的英雄模范事迹。新华社摄影记者袁浩及省地媒体拍摄冶河渡槽照片,在报刊登载,并在广交会展出。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到引岗渠拍摄,为影片《大旱夺丰收》提供素材。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到引岗渠拍摄为影片《旧貌换新颜》提供资料。
1976年5月21日,参加北方三夏生产现场会的同志,在农林部副部长杨立功的带领下参观冶河枢纽工程,称赞这是河北的都江堰。
1976年5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和农林部长沙风在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副书记吕玉兰,河北省军区司令员马辉,石家庄地委书记孙吉全,获鹿县委副书记杜英杰等同志陪同下视察引岗渠冶河枢纽工程。称赞 “这是中国的第二条红旗渠”。

 


 

1976年8月,全国第三次农业展览会在北京举办,引岗渠成套有机玻璃电动模型在北京农展馆展出,在展览馆门厅正面,山西省大寨虎头山的巨副照片和航拍引岗渠冶河渡槽彩色巨幅照片迎门而展。
从1973年到1978年,接待了除台湾以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书记、副书记及革委会的领导和各界人士三万多人,引岗渠成为全国引人注目的地方,引岗渠走出河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外地代表团在冶河枢纽参观考察

 
新疆代表团在冶河枢纽倒虹吸进水口参观考察

 

 

 

1977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机物再循环考察团一行二十多人,参观引岗渠后到获鹿县百尺杆、大河、东邵营等地考察。这是县委副书记杜英杰(中)向考察团人员介绍情况。

 


引岗渠还在不断地发展

 引岗渠施工四、五年,工地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遗留问题很多,如果处理不好会激化和沿线村庄的矛盾,对渠道管理是很不利的。彼时的管理处主任徐静经过调查研究,深入细致工作都一一平息了,划定了渠界,在渠埂进行了绿化,引岗渠88公里通讯线路全部架通,制定了《护渠公约》,修订了《引岗灌区管理办法》为渠道运行制定了规范的制度,渠道运行创造历史最好效益。他们的工作得到领导和人们的认可,成为获鹿县的文明单位、花园式的单位,受到嘉奖。1985年冶河管理处被河北省水利厅评为全省先进灌区。

 1987年5月,老主任徐静由于年龄的逐步增大,主动让贤,取得上级同意,提拔管理处副主任朱振海任引岗渠管理处主任。朱振海同志不负众望,凭他的聪明才智和强烈的事业心开始了新的征程。他继承了艰苦奋斗、团结治水的引岗精神,团结三县人民管好水、用好水。1989年引水1.38亿立方米,灌溉65.83万亩次,达到最高记录,行水194天,也是高年份之一,冶河管理处又被河北省水利厅命名为全省先进灌区。

改革创新,不断进取,是他的一贯思想,他首先还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开展科学治水,修建量水设施。由于他们的量水设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1992年光荣地参加了水利部召开的全国量水技术及设备经验交流会,他们的矩形量水槛的量水功能和效益,受到水利部的肯定,号召在全国推广,并在《中国水利》刊载

1993年10月底,干渠运行将近20年,他们根据有些工程逐步老化的现状,在上级的支持下对干、支渠开始了更新改造。

1996年8月初连续降雨,特别是3、4日全县及邻县大范围降雨,鹿泉平均降水579.5毫米,暴雨中心区达到630毫米。太平河西门外测点洪峰流量达到645立方米/秒,“八一五”桥洪峰流量达到788立方米/秒。山洪爆发,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出现了。

8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防汛和灾情到了鹿泉市的石井村,并题词:“艰苦奋斗,重建家园,团结拼搏,振兴鹿泉”。上庄、永壁、寺家庄一带成为一片汪洋,许多村庄进水,许多农田被淹。

冶河,引岗渠渡槽河面宽达1000多米,漫过了铁桥,浊浪滚滚,汹涌澎湃,最大洪峰达到每秒12600多立方米。这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对引岗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考验,冶河渡槽和倒虹吸安然无恙,其他主要建筑物也完好无损。但是明渠大中型决口44处,长度达到950米;大中型垫方滑坡41处,长度达到1584米;石墙、混凝土墙等防渗工程滑坡610处,长度达到23.2公里;冲毁桥涵、斗口等各种建筑物466座;山体滑坡、冲积物全部淤积干渠,大部分在1到2米之间,有的甚至高出渠埂七、八米之多,水毁工程给渠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面对当时的惨状,上级领导非常重视,朱振海带领人们开始了水毁工程的修复工作。他们在上级的支持下,本着恢复中提高,重建中发展的精神,开始继续创业。他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勘测设计,在水毁严重的地段,重新规划出最科学的施工方案。修复工作开始了,他们在深挖明渠地段,新圈明洞4223米;在石井村西新建渡槽100多米,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