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家峪隧洞西口 谷家峪隧洞东口 上寨乡北寨村张万喜同志
北寨村三千七百多亩耕地,分布在九山、三岗、四十条沟,常年干旱缺水,旧社会是个吃糠咽菜的穷山窝。1964年以前,全村粮食亩产只有80多公斤。张万喜同志接任党支部书记以后,为彻底改变穷困面貌,组织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学大寨,看地形查水源,摸到了北寨地下水的来龙去脉,奋战五年,打大口井28眼,筑坝修梯田两千五百亩,彻底改变了生产条件,全村粮食亩产达到三百多公斤,农林牧副都有很大发展,成为县里的先进典型。 张万喜同志从1964年任任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二十六个年头,多次立功受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先后曾兼任获鹿县革命委员会常委,上寨公社党委副书记,一直是获鹿县党代会、人代会代表。1969年7月,在引岗渠测量中,他曾参加县革委会组织的引岗渠选线,从渠首岗南水库一直走到渠尾八一水库。 一个村能打通几百米的隧洞,改变一个村的面貌,全县人民一定能够修成引岗渠,改变全县的面貌。” 张万喜和北寨村的事例说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班子,是能够改变那里的面貌的。 以上三个典型和许多事例,促使获鹿县敢于下决心修建引岗渠,他们成为鼓舞全县人民斗志的榜样。
“一个小山村能打通几百米的隧洞,改变一个村的面貌,全县人民一定能够修成引岗渠,改变全县的面貌。”这个典型成为获鹿县改造山河的榜样。这个故事也成为当时获鹿县委动员人们修建引岗渠的典型事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