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获鹿县的治水典型和人民的决心
现代,在治水的历史上有一个人们难于忘怀的事例,就是韩凤鸣在北薛庄引水下山的故事。
1957年,获鹿县大旱,石井大队附近的北薛庄、岸下、栈道、黄岩、张庄、封庄、东庄和获鹿县城的百姓都到石井打水,由于争抢先打,引起纠纷。石井大队要求县里帮助解决,县里让水利局出面协商,贡承顺到了石井问明情况,原来只是吵吵嚷嚷,没有出现严重后果。他说:“人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为了防止以后不再出现类似现象,石井大队负责找一条长长的八号丝,把水桶都串起来,来的早的串在前边,来的晚的往后边接,不就解决了吗?今年大旱,人们吃水都很困难,石井大队作好群众工作,共同度过暂时困难。”这里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旱庄饮水问题还在困扰着人们。
当时,在北薛庄下乡搞夏征的是税务局干部韩凤鸣,他是唐山遵化人,几经周折来到获鹿工作。他看到群众为水争的如此眼红,坐卧不安。他又是找群众座谈,又是到山沟转悠。后来发现在北薛庄村西三、四里的抱犊寨下边有一个小泉眼,在那形成了一个小水坑,有的人没有拿着当回事,韩凤鸣不服气,他去了那里好几次,在那里一蹲就是好长时间。他计算出那里一天一夜可以流出二百多桶水,足够北薛庄人们吃了,他高兴的不得了。他和村干部讨论这个事,村干部开会决定,由韩凤鸣带领四名社员到到那里往深处凿一下,看看怎么样,他们干了将近一个月,出水量达到了360多桶。他立即到水利部门去求援,水利局听说北薛庄有水源,能解决人们的吃水问题,积极支持,投资700多元购买陶瓷管。韩凤鸣带领北薛庄人们经过艰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的完成了北薛庄引水下山工程。1957年9月,终于把泉水引进了村,在村里安了两个水龙头。全村召开了庆祝大会,非要给韩凤鸣立碑不可,韩凤鸣坚决不让。最后,在水龙头旁边立了一个“流芳百世纪念碑”。碑文是:
在共产党领导下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革命干部韩凤鸣同志苦心钻研及全村人民的齐心努力,于北薛庄初创按(安)装水管引水入村,使山区旱庄人民吃上自来水,解决了有史以来不能解决的大困难,铭碑记载,以资感谢。
凤书
村干部 薛东花 全体人民敬勒
清棠
公 元 一 九 五 七 年 九 月 立
可见只要为人民办一点点有利的事情,人民是会非常感激的。
紧接着岸下、黄岩等村效仿,他们共修筑了9条总长31华里的水道,使山区十几个干旱村庄吃上“自来水”。虽然这只是几个小山村的事,但是,能解决饮水问题,亦不算小事。县委、地委先后作出决定,向韩凤鸣学习,《河北日报》也刊登了韩凤鸣的事迹。所以,当时此事曾经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360多桶水毕竟是少了点,后来村里在村西又修了个1000多立方的蓄水池,把泉水引入水池,下雨时也能拦些洪水。再后来引岗渠修成,把水抽到水池,经过消毒食用。一直到1986年,在上级的帮助下,打了深井才吃上现代化的自来水。韩凤鸣和群众“初创安装水管”发挥效益二十多年,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白鹿泉公社谷家峪大队是一个一百多户的小山村,经过几年努力,他们凿了200多米的隧洞,1964年引水成功,从抱犊寨十八池顺着管道流到村里,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还可以点种旱田,结束了过去“宁舍一碗米,不舍一碗水”的历史,实现了千年万载的愿望。
石井公社张庄干部群众为改变封闭状态,在党支部书记刘生堂、副书记刘清印的带领下,在虎头脑摆开战场,大干四、五年,1968年打通一条400多米的隧洞,开挖了六华里的盘山渠,架设了480米的管道,通过两节扬水站,从源泉渠提水110米,引水进村,解决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一个村打通了几百米的隧洞,改变了村里的面貌。
上寨公社北寨大队,三千七百多亩耕地,分布在九山、三岗的丘陵岗坡上,常年干旱缺水,旧社会是个吃糠咽菜的穷山窝。1964年以前,全村粮食亩产只有80多公斤。张万喜同志接任党支部书记以后,为彻底改变穷困面貌,组织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学大寨,踏遍了九山三岗四十道沟,看地形查水源,摸到了北寨地下水的来龙去脉,奋战五年,打大口井28眼,筑坝修梯田两千五百亩,彻底改变了生产条件,全村粮食亩产达到三百多公斤,农林牧副都有很大发展。
1969年秋末冬初在缑增福主持下作出决定“学大寨,战引岗,誓叫获鹿变水乡”的决议案。最后缑增福同志总结发言:各地的经验都说明,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要争取外援,但是,不能依赖外援。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才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引岗渠虽说是三县联合修建,可是获鹿县受益最大,承担的任务也最大,大约承担70%的任务,如同我们自己修渠,要敢担重任,还要发扬高风格,不能为方方面面的摩擦扯皮,我们修建的快慢、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这项工程的成败,我们的责任重大呀!我们要把这项工程看作这是一场人民战争,这是动员千千万万群众去奋斗几年的事,我们思想一致,团结战斗,是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保证,有不同意见随时随时交流或在会议上提出,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各公社、县直各单位,要层层进行思想发动,把群众的劲鼓的足足的,和过去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样,不论前方、后方,都必须振奋精神,埋头苦干。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这样,修成引岗渠一定能改变获鹿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