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特别报道 · 简洁文风
资料来源:石家庄新闻网石家庄日报2013.8.27
毛泽东曾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文风问题,表面看是写作风格问题,是形式上的问题,实际上它更是一个立场问题、方法问题、内涵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政党的精神状态,是党风的一面镜子。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正处于夺取胜利的关键时期,特殊的战争环境造就了特殊的党的文风,其经验至今仍能给我们提供可贵的历史借鉴。
今日本报推出“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特别报道”第五篇:简洁文风。
本报记者石雅彬
通讯员 王彦红刘志兰/文
![]() 1949年,面临执政的考验,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做出了著名的“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它有的放矢、主旨明确、操作性强、语言朴实、短小精悍,成为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保持自身廉洁,赢得民心的秘密武器。但如此重要的一个规定仅仅39个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良文风的典范!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有几分调查说几分话,占有几分材料写几分文章
毛泽东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几分调查说几分话,占有几分材料写几分文章,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中得出结论,这是西柏坡时期党的文风的基本特点。
对于调查研究,中央五位书记中的任弼时可以说是党内的行家里手。这一优良作风,任弼时从延安到西柏坡的长期工作中一直注重有加,而且运用得炉火纯青、卓有成效。
西柏坡土地会议召开之后,全国各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1月,毛泽东就土地改革问题同任弼时专门谈话,让他在中央前委中负责分管土改工作,以保证解放战争的继续进行和最后胜利。面对土改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其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倾向,任弼时带病到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周围20多个村子进行认真、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亲自到老百姓家中问寒问暖,同老党员、老贫农促膝谈心。通过这次调查,任弼时获得了真实反映农村土改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数以万字的调查笔记。调查结束后,他认真分析了材料,撰写了著名的《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并于1948年1月12日在西北野战军前委会议上作了报告。报告对土地法大纲颁布之后,农民在实际土改运动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并给予具体解决办法。毛泽东十分欣赏这一报告,并决定以此代替中央原定拟发的“一月决定”,作为指导文件印发全党,从而及时纠正了土改中的“左”倾错误。
这篇报告与毛泽东1948年2月15日为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等文献一起,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关于土地改革方针政策的代表作。直到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仍然高度评价了任弼时在土改问题上的功绩:“土地法上讲,禁止乱打乱杀。这个问题好像是从1947年12月会议和任弼时那个关于土改问题的报告以后才明确了。弼时同志那个文件起了相当的作用。”这一成效无疑得益于他注重和善于调查研究的结果。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话,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毛泽东曾经用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的讲话教育人们,“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一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毛泽东撰写文章过程中非常注重群众语言的运用,每一篇文章都十分通俗,十分生动。1948年10月31日,毛泽东在《评蒋傅匪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中写道:“当国民党军队的将军们都像一些死狗,咬不动人民解放军一根毫毛而被人民解放军赶打得走投无路的时候,白匪崇禧、傅匪作义似乎还有一点生命力,就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所选中,成了国民党的宝贝了。蒋匪介石已经是一具僵尸,没有灵魂了。什么人也不相信他,包括他的所谓‘学生’和‘干部’在内。”“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零七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短短二百余字,把蒋介石行将完蛋,还在那里垂死挣扎的丑态全面展示在世人面前,并且告诉敌人,我们已经对你们的行动了如指掌,你们胆敢来犯必将有来无回。
毛泽东在文章中还善于运用人们熟悉、又颇具表现力的群众语言、俗语、谚语、口语和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使文章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人民喜闻乐见。他的语言通俗、群众化,简直就像面对面地话家常。在毛泽东各个时期的文章中,谚语、俗语,成语、典故随处可见。如“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强盗收心做好人”等,就是人们常用的俗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等,就是寓意深刻、文字凝炼、耐人寻味的成语或典故。
行文短小精悍,不拖泥带水、不绕弯子
毛泽东历来反对空洞无物的长文章,他把这样的文章曾比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坚持行文要短小精悍,不拖泥带水、不绕弯子。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战争进行得最为激烈的时期,读者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那些面面俱到、文字繁琐的报道,他们最关心、最渴望知道的是战争局势的最新变化、战况如何。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党的文风体现了“短平快”的特点。
由周恩来亲自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通知》,这么重要的一个会议通知,连题目带日期,全文仅386个字,正文仅269个字。就这短短的269个字,不仅告诉了开会的时间、地点、会期等基本内容,而且考虑到各局各前委工作、作战的具体情况及有关同志的身体、路程等多种特殊情况。这几种特殊情况,大多明确由各地或本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充分体现中央对各地甚至个人情况的“胸中有数”,又反映了中央对各分局或有关同志的尊重。
这次全会做出的著名“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一共才39个字,却有的放矢,成为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保持自身廉洁,赢得民心人心的秘密武器。
领导亲自动手起草文电、报告
毛泽东在亲自动手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曾明确提出:“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写,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一切依赖秘书,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
西柏坡时期,中央领导集体对于自己负责的工作,大多亲自动手,不劳烦别人。就连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也一样,他除了每天撰写、修改、批示大量的文电解决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外,还要关注队伍的思想动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但他从来不轻易让秘书代劳,总是亲自动手起草文电、报告、撰写文章。仅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的评论、述评、广播稿和消息等就多达17篇,有时甚至一天发两篇新闻稿。他的文章脍炙人口、振聋发聩,收到了非凡的效果,许多作品至今还为人们传颂,成为新闻经典作品。西柏坡时期,毛泽东被大家私下公认为“新华社最出色的记者”。
毛泽东在西柏坡只住了短短的十个月、三百天左右的时间,但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收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的有20篇,收入《毛泽东文集》第5卷的有53篇,收入《毛泽东书信选集》的有12篇,收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有21篇,收入《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5卷的有290篇,而《毛泽东年谱》记载的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文电、讲话、谈话、书信等,大约有390篇之多,数十万字。毛泽东的这些文献都是他亲自撰写的,大多都留有手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