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专题栏目 > 谢树坤采编录 > 内容阅读
6.大决战
1971年1月1日,获鹿县第三届党代会召开,这是文革中恢复党组织后的第一次党代会,这次会议选出县委书记缑增福,副书记赵玉洲,常委孙建民、侯淑芳、马文贵、周仁杰、艾军、董银山和获鹿驻军代表80师政治部主任汤光宏等,新一届县委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是组织27名委员、6名候补委员和各公社书记、县直各局局长到冶河枢纽工地参加劳动,到西柏坡中央驻地故居参观,学习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两个务必”。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议,使全县人民看到,这届县委把引岗工程,当成了改变获鹿县面貌的头等大事,决心带领群众彻底改变获鹿县的面貌。全县人民为之精神振奋,引岗工地出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局面,四大咽喉工程进入了大决战。
决战常峪岭
王常峪隧洞沥水如注,塌方频频发生。车行营台头连和大王庙连承担的十号竖井三个月塌方几千立方米。大车行连和辛庄连承担的十一号竖井,半年多来塌方一直没有停止过,1971年2月,当主航道掘进快与十号井打通时,突然发生大塌方,上千方土石倾泻而下,隧洞距地面18米深塌的透了天。一号斜井塌方持续了八个月,塌成直径十几米高三十米的大黑洞被称为“老虎口”,衬砌用的支撑架被砸塌了几十次,不知有多少木材用在了那里。在险区担负装渣、卸料的共产党员张生勤同志,三次被塌方埋住,爬起来抖掉身上的土继续战斗。施工员李大会和营连干部亲临火线彻夜不眠。
李大会,获鹿县大车行大队人,引岗渠开工就来到了工地,任团部的施工员,那里有险情,那里就有他的身影,引岗渠上的九条隧洞,他都去过,在隧洞排险上百次。他每到一处,都细心观察,寻找规律,研究塌方“动向”,掌握主动,与塌方周旋。一次,一号斜井发生连续大塌方,把拱券口堵死了,还在继续塌方,拱券无法进行。这时,李大会让同志们撤出险区,自己一人深入险区,头顶沥水,手持铁撬,把堵在洞口的石头一块一块撬下来。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一块两三方的大石头从洞顶上塌下来,把他推出了一丈多远,右漆盖骨挫伤了。李大会被送进了医院,可是,人在医院,心在隧洞。第三天,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就回到了工地,拄着拐杖,下到六十多米的隧洞,一瘸一瘸地和同志们干起活来。李大会在排险中,不仅被气浪冲过,而且被石头挤住过,被碎石头埋住过,也曾多次受伤,由于他选位适当,机智灵活,都无大妨碍。民工们称他是隧洞的“福星”。施工团授予他“排险英雄”称号,可是,他不骄不躁,常对人们说,要不是新社会我早冻饿而死了,能有今天全是党给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为了修成引岗渠,就是死了也情愿。
在王常峪隧洞施工最困难的时候,子弟兵伸出了友谊之手。1971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593部队(驻获80师)200多名官兵来到王常峪工地帮助施工。消息传开群众无不感慨,真是那里有困难,那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80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自1969年驻防获鹿以后,总是和全县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春播秋收助民劳动,风雹水患救灾抢险,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王常峪隧洞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前来支援,和民工并肩作战,把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带到了工地;把工程兵打眼放炮掘进隧洞的施工经验传授给民工。80师的官兵,由团参谋长----和营教导员费阿春带队,首长们白天到工地参加劳动,晚上去每个岗位检查。在一次排哑炮当中,飞石呼啸而来,解放军战士吴庆文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旁边民工,在自己负伤的情况下,还忍着剧痛把伤势更重的民工杜爱秋背出险区。他们就是这样和民工同患难共命运,在艰难的施工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民工学习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实行思想革命化、行动军事化,工作战斗化的管理方法。大家思想作风过硬,组织纪律严明,隧洞掘进速度大大加快。
五月中旬一天的上午,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张屏东同志突然轻车简从又来到王常峪隧洞,这次他是来慰问解放军官兵和视察引岗工程的。他一下车就来到了施工现场,亲自到井下看望施工中的解放军战士和民工,在喷泉四射、犬牙交错、时有塌方的隧洞中,他握着战士们满是泥巴的手激动地说:“你们辛苦了!”
屏东同志随即抢起铁锹就要装车,值班首长说什么也不让。屏东同志说:“你们每天在这里干活,我干一会儿也不行吗?”他硬是坚持干下去。
县里的领导和解放军首长闻讯赶来,硬是把他拉了下来。他这里看看,那里问问。无限感慨地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是解放军出现在人们面前,谢谢你们了。”
解放军首长说:“支援地方建设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从南方来到石家庄,处处受到你们的关怀,那怎么说呢?”
屏东同志心情沉重地对着缑增福和解放军首长说:“只听说你们的隧洞工程很艰巨,每前进一步,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一看才有体会呀!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施工,我还是头一次见呢!”
屏东同志又环视了一下隧洞里的情况,继续说:“同志们都还很年轻和小老虎子一样,干起活来不要命,我们可要注意安全啊!”
分团政委陈景元和分团团长林增福你一句我一句地向屏东汇报:“我们也特别着急,年轻的同志们,干起活来生龙活虎,不知道什么叫怕,我们和军队首长商量,一个班必须有一名胆大心细的同志担任安全员,通过培训指导施工,密切观察洞里的动静,有异常情况,立即撤出。”
屏东同志说:“这很好,不过,和打仗一样,事故是很难避免的,急救工作要有充分准备。”
缑增福一一应承着。他们在隧洞里看了小半天才上来。
在路过战士食堂时,他要到战士们的食堂去看看。在门口屏东同志看到保温桶。随即说:“能让大家随时喝上开水,这很好。”进了食堂,中午是白白的馒头刚下笼屉还冒着热气,旁边筐里有早晨吃剩的饼子,厨师正在炒菜,蔬菜是新鲜的,但是油很少。
屏东同志关切地说:“战士们这样辛苦,一定要把生活搞好,老缑,战士们南方人多,能不能多给他们供应些大米和食油?”
解放军首长说:“谢谢首长关心,我们是四毛三分五的生活标准,比民工好多呢。”
屏东同志接着说:“民工的生活也要搞好,我们的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也不能把民工的身体累跨,修好水渠,回去还要建设新农村哩。”
缑增福同志说:“我们回去和粮食局商量一下,很快落实,我们的粮食局长杜中华也是个老同志,非常务实,请你放心,我们一定办好。”
军队的参战,地区领导的支持,使获鹿人民受到极大鼓舞。1971年8月2日,纪念八一建军节的日子,获鹿县革委在王常峪隧洞工地召开大会,为了纪念这一军民友谊的硕果,将人民解放军的功勋永远载入史册,正式将王常峪隧洞命名为“军民团结隧洞”。
中国人民解放军80师的官兵在王常峪隧洞奋战四个多月。9.13林彪事件发生,全军投入一级战备,他们不得不服从命令离开工地。
获鹿是晋冀要塞军事要地,历代驻有重兵把守,解放后获鹿号称驻有陆、海、空三军,他们都和获鹿人民结下深情厚意。文革后期全国清理军队参与地方政权,获鹿特意向上边请示,留下军队代表参与协调军地关系,支援地方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南铜冶连承担的一号斜井是最危险的地方,“铁汉子团长”史永计就是在这里牺牲的。史永计同志1936年出生于原获鹿县赵陵铺村。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获鹿县公安局干部,在王常峪分团任副团长。这个险区从二月份就阻碍了隧洞的掘进,几次支撑都被砸塌,到九月初,这里经过多次塌方已经形成一个三十米高,十多米宽的空洞,塌下数千方石头,人们称谓“老虎口”,严重影响工程进展。史永计是最年轻的分团领导,为了尽快地闯过险区,他主动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经领导和群众反复研究,制定了短进、快砌、打速决战的办法,把三米多塌方严重的地段作为三次战斗来打。他和施工员李大会组织了十二个人的抢险突击队承担这项重任。从九月三日开始,他在隧洞内连续战斗了几昼夜,成功地闯进两米,垒起了钢墙,圈起了拱顶。
1971年9月10日,最后一场战塌方的战斗打响了,史永计和施工员李大会带领十二名突击队员又冲进了险区,他让其他同志在比较安全的地方负责运石、供料,他们和两个经验多一点的在非常危险的圈顶负责垒砌。连续战斗了七、八个小时还未抢过。这时,史永计冲上去接替了李大会,在他将要完成任务的时候,轰隆一声巨响,又一次大塌方发生了,从三十多米高的洞顶塌下的乱石把他从脚手架上推了下来,乱石把他埋了多半截,李大会跑上前去,抱住了他,他吃力地抬起右手指了指上面,嘴里发出微弱的声音,上面还有两个人,就闭上了眼睛。史永计同志英勇的牺牲了,他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他那崇高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进。
每当人们谈起史永计同志的时候,总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叙说着他的往事,他患有肾结石症,但还是经常参加重体力劳动,一到工地就拼命地工作。去年六月的一天,暴雨倾盆,山洪爆发,隧洞的进出口面临着被洪水淹没的危险,他冒着大雨,忍着病痛的折磨,往返在五里多长的工地上,坚持战斗,不下火线。领导和同志们几次劝他回去休息一下,他都不肯,他说,在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党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在山洪继续猛涨,洞口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他和大家一起挖坑装炮,炸沟排洪,保住了
上一篇:5.最艰难的时候
下一篇:7.迟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