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期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之三 2010年03月20日20:05 张俊国(河南科技大学)在《毛泽东关于政治在发展生产力中作用的思想》一文中提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从来就不存在什么脱离经济现象的纯政治活动或脱离政治现象的纯经济活动。毛泽东认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既要充分认识到搞好生产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又要充分认识到政治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必不可缺少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时,十分看重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认为这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毛泽东十分重视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保证,生产力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人们积极性发挥不发挥出来以及发挥出来的程度如何的问题。如何保证这些问题的解决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毛泽东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了走“又红又专”道路的问题。坚持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是发展生产力的内在动力,毛泽东多次强调明确认识和认真贯彻执行这一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在毛泽东时代,“增产节约”,“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的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成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大多数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范式。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如何保证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得以顺利地进行呢?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仍然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任。“在中国,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就不会有全面的社会进步,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自《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期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奠定了改革的哲学基础 国内近期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之四 2010年03月20日20:05 周新城(中国人民大学)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哲学基础》一文中认为,并不是凡是改革都会取得成功,也并不是凡是实行市场经济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改革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关键在于指导思想正确,从而改革的方向、道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思想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从哲学的高度指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性质、改革的对象和内容,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回答了某些理论界至今仍议论纷纷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从理论上(而不是仅仅从当前的实践上)说明改革的必要性问题,我们就不能局限于列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需要改革的种种弊端,而应该以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作为这一问题的答案。承认矛盾的存在,就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提出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矛盾,即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正是在对我国当前社会矛盾进行“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基础上作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决定了改革的性质。在大规模阶级斗争过去以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因此,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这种性质,从哲学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即改革不应该、也不需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而应该是、也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状态决定了改革的对象和内容。毛泽东指出,同其他社会一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矛盾的状态已同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这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改革所要改变的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身,而是它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统一的:从理论上讲,统一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既适应又不适应的这种状态的完整分析;从实践上讲,统一于解放、发展生产力。 ——摘自《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人民网 >> 理论 >>(中国共产党 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