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 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又名兴安运河,位于兴安县境内,距桂林市北60多公里。开凿于秦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发50万大军征发岭南百越民族,秦军至此“无以转饷”,于是秦始皇令史禄监工“凿渠运粮”,修筑了这条沟通湘江与漓江的运河,称为灵渠。 灵渠分南渠和北渠,全长34公里,整个工程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门构成。铧嘴是用巨石在湘江中铺筑成的一个前端尖锐如犁铧的石坝。使湘江上游的海洋山水南北分派,北渠的水注入湘江、南渠的水注人漓江,分派水量大致是“三分漓水七分湘”。大天平和小天平是两道石堤,用以调节分派的流量。陡门是水闸,古时灵渠曾建有36个陡门,以升渠道水位,确保船只通行。据记载,当时每天通过的船只约40艘。灵渠设计科学,结构精当,它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意义极大。灵渠岸上有三将军墓和四贤祠,纪念为开凿和修整灵渠有重大贡献的三将军(秦代的张将军、刘将军、李将军)和四贤(秦代的史禄、汉代的马援,唐代的李渤和鱼孟威)。 解放后,灵渠多次修整,可灌田数万亩,现已成为旅游胜地。灵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兴安最重要的景点。 灵渠 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秦凿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距桂林市北60多公里。 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关于灵渠的开凿,需要从古代一次有名的战争说起。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完成统一中国大业,接着向岭南地区发动了战争。“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用了五十万攻无不克的精锐部队,兵分五路,向百越之地推进。其中向现在江西余干县前进的一路军队,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东瓯、闽越(今福建)地区,并设置了闽中郡。而向广西进攻的一路秦军,则遇到了部族首领的顽强抵抗,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淮南子•人间训》),战争打得很不顺利。究其原因,这与秦军不适应山地作战,不服南方水土,病员 较多,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和岭南地区山路崎岖,运输线太长,粮食接济不上有关。因此,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成了当时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战争的暂时挫折,并没有动摇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坚强意志。他通过将领们对兴安地形的了解,果断地作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决定。
在史禄的主持下,经过秦军与被征发的劳动人民的艰苦劳动,几经寒暑,灵渠开凿成功。至此,从湘江用船运来的粮饷,可以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源源不断地运至前线,保证前方的需要。至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军终于全部攻下了岭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并派兵戍守。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而灵渠则为完成这一伟大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灵渠从开挖成功,至现在已有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在清代以前的漫长岁月中,它对于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巩固祖国的边防,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至于它在古代水利史上的成就,时至今日,仍放出灿烂的光彩,为后人所钦敬和自豪。现在让我们从灵渠的开渠技术方面,来看看我们的祖先在水利建筑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吧! 故而兴安谚云:“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兴安地形和水系特点。 湘江和漓江,在兴安境内东西相距二十五公里。如果要开凿一条运河,把它们连接起来,在当时的条件下,任务是够艰巨的。好在漓江有条支流,名叫灵河,灵河有条小溪,叫始安水。始安水发源于兴安县城附近的富贵岭。始安水与湘江的直线距离只有二点五公里,其中只是隔着一列宽三百余公尺,高三十余公尺的土岭。这列土岭,就是有名的越城峤(或称始安峤,又名临源岭),它实际上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因此,只要把这座岭挖穿,就可以把海拔较高的湘水引入始安水,而达漓江。而聪明的设计师,正好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在湘江上拦河筑坝,提高水位,开凿一条五公里长的渠道,挖断越城峤上的太史庙山,将湘水引入始安水。然后将始安水疏导改造,以便船只能通过它进入灵河,以达漓江,将湘漓两江沟通了起来。(见图一) 灵渠从建成到现在已有二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也有一个由粗创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秦代的灵渠,有哪些具体建筑,无史实可考,但据唐朝的史料记载,灵渠除了渠道以外,即有大、小天平(铧堤)、铧嘴、秦堤、泄水天平、陡门等项建筑,这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灵渠已基本相同。这些建筑成龙配套,紧密相连,使灵渠成为一个非常灵巧的水利工程。 二、组成: 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现代的船闸,主要建於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後,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全长37公里,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灵渠两岸风景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如状元桥、陡门、四贤祠、飞来石、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和秦文化广场等景点,景区内还建有二战美国飞虎队遗迹纪念馆,现已成为桂林的旅游胜地。 作为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灵渠曾经导引过无数南来北往的舟船,也曾有过无限的风光;它灌溉土地,济世济人、泽及天下达两千多年而不怠,也在无数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饱经风雨变化已无忧,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化身,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终日以清清流水为伴,任天上流云往来舒卷,岁月匆匆流逝一去不还。 兴安位于桂林的东北方,令无数人神往的漓江就发源于兴安县西北部的猫儿山。漓江就是由这片土地向南流淌,流向桂林,流向阳朔,流出了数百里如画如诗的青山碧水,滋养出一片流光溢彩的繁华。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名扬天下的漓江中,就有通过灵渠注入的碧水清流。与桂林山水胜境的繁华、热闹相比,古老的灵渠确实就显得有些沉寂、落寞,很有点风光不再的味道。 但是,灵渠的魅力绝不需要依靠热闹来体现,灵渠的价值和吸引力也并不以游客多少来衡量。它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岁月,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更迭之后,仍在沉静中释放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变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那种进入圣地般虔诚的心态。 海洋河是北去湘江的上游,原本与相距不远、向南流去的漓江擦肩而过,天生各属于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水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统一南方各地的征战中,为了便于军队向南推进和粮草、装备的运输,秦军在并不长的时间里,完成了灵渠水利枢纽的建设。通过铧嘴分流的海阳河水,滚滚流向被称为大小天平的水坝,经拦蓄而提升的流水分别导入连接湘漓两江的运河———总长三十七公里的南渠和北渠,实现了引湘入漓,沟通航道的目标,最终达到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连接,成为人类水利史上充满智慧光彩的一笔。随着灵渠的开通,湘江与漓江的水运航道衔接起来,存在于中原和百越之间的天然阻碍被潺潺流水所化解。两个天然相隔的地域,两个本来并不相通的世界,让一段悠悠流水轻巧地系在了一起,从此再也无法分离。在舟楫的往来中,社会政治的分水岭不复存在,中央政府政令的传递可以畅流而行,南北两地的货物得以互通有无,中原与百越之地的文化、经济得以相互交融。更为重要的是灵渠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