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鹿泉市乡镇村 > 上寨乡 > 内容阅读
鹿泉市上寨乡


上寨乡〔Shang zhai xiang〕,位于鹿泉市最西南部。1996年1月,乡镇合并没有变化。

上寨乡境域东、北靠铜冶镇,西连井陉县、南接元氏县,总面积31.7平方公里平方公里。

该乡辖上寨、北寨、南寨、梁庄、常河5个行政村,2576户,9152人,其中男性4750人,女性4402人;土地10270亩,林地48950亩,属山区乡。

上寨乡山场广阔,植被茂密,山泉甘冽,溪流汩汩。上寨乡的发展以无污染、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原则,大力发展林果和生态旅游。目前枣树栽培已达到16770亩,杏树1538亩,是鹿泉市最大的干鲜果品生产基地。

2005年度,工农业总产值完成4.23亿元,经济总收入实现5.4亿元,财政收入入库12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008元。

1978年修通常河公路,过上寨、梁庄、常河直通元氏县、井陉县。
1981年修建通往南寨的公路大桥,使南寨有了通向外地的便捷通道,为开发封龙山创造了条件。

石微公路(石家庄至井陉县城微水镇)东西向穿过本乡北部,东通石家庄,西通井陉县。
沿山公路在该乡西部南北向通过,成为这里直达鹿泉市的快速通道。
引岗渠在本乡东部通过,可灌溉部分土地。

境内有海拔812米的河北文化名山封龙山,山上森林茂密,山涧泉水叮咚。
洨河发源于这里的五峰岭下,到上寨村东汇入源于封龙山阴的支流和源于西部山区的诸多沟汊。洨河为季节性河流,源头泉水有水库蓄纳,下游平时无水流。
境内有全县最高的五峰山,海拔907米,下有宝泉寺遗址,寺因泉而名。
上寨有古铜矿遗址,洞内尚有金代摩崖字迹。

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使这里成为省会西花园最优越的地方,成为城乡人们休闲度假旅游采摘的好去处。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植被,甘冽的山泉溪水;酸甜的蜜桃红杏,肥硕的柿子大枣”。这里还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淳厚的民风乡情;勤劳的人民群众,模范的党员干部”。这一切,为这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区划与归属

一、清.光绪四年(1878年)《获鹿县志》记载:
上寨乡属“任村社领村十六,庄窝、谷家庄、小李家庄、洞沟、韩家庄、钟家庄、南同冶、北同冶、西同冶、任村、岭底、上寨、南寨、北寨、南梁家庄、常河”。


二、民国初期
上寨乡各村为第五区即铜冶区部分村庄,当时铜冶区管辖33村和解放后管辖范围相似。

三、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12月,中共方面,获鹿(路南)县同元氏县建立了元获抗日县政府,至1938年2月奉命撤离,下无社区设置。

1938年6月,中共方面,建立获鹿(路南)抗日区政府,因国民党先期成立获鹿路南县政府(驻常河),为了建立统一战线我方地方政权组织称区政府,至1940年1月。先后驻上寨、北寨、南寨、岭底、水峪和井陉县长峪、石佛等地,下无社区设置。
1938年6月开始组建党组织,1939年8月成立中共获鹿(路南)区委,至1939年11月,先后驻梁家庄、南寨和井陉县长峪、石佛等地,下无社区设置。

1939年11月,上级组建中共获鹿(路南)工委,至1940年6月,机关驻井陉县长峪村南沟和元氏县牛家庄和北马村。
1940年6月,上级组建获鹿(路南)县抗日政府,驻梁家庄、南寨和北寨,环境恶化后驻地迁到井陉县长峪村东沟,至1940年6月。此时,获鹿(路南)抗日区政府,接受获鹿(路南)县抗日政府的领导,下无社区设置。

1940年6月,改建为井陉(路南)县政府领导下的获鹿(路南)区政府,驻梁家庄、岭底、北寨、南寨、常河和井陉县长峪、石佛等地,至1942年12月撤消,下无社区设置。


1943年1月,中共元(氏)获(鹿)县委和元获县政府在井陉县长峪村成立。下辖五个区,获鹿路南村庄分属四区和五区。
上寨乡属五区一部分,五区管辖南铜冶、北铜冶、西铜冶、南故邑、北故邑、上寨、北寨、南寨,韩庄、洞沟、谷庄、庄窝、钟家庄、大宋楼、小宋楼、大车行、小车行、水峪、荷莲峪、梁庄、武家庄等村和井陉县的长峪、金柱、苗峪、前亭、后亭、石佛等村,以及元氏县的北紫沟、南紫沟、王家庄等村,亦称元井获区,至1945年2月。


1944年冬,上级派遣20余名工作人员,到元氏县割髭岭筹建获鹿(路南)县委、抗日县政府。1945年2月,获鹿(路南)县委、抗日县政府在井陉县鸭庄成立。机关驻地有获鹿县的岭底、上寨、常河,元氏县的西岭底、北紫沟、高家峪以及井陉县割髭岭的鸭庄,至1945年10月撤销。
下辖社区分三个阶段

①、2个区设置阶段(1945年2月——5月),沿袭了元获县时获鹿境内的设置,四区(永壁以南封龙山以东地区),五区管辖南铜冶、北铜冶、西铜冶、南故邑、北故邑、上寨、北寨、南寨,韩庄、洞沟、谷庄、庄窝、钟家庄、大宋楼、小宋楼、大车行、小车行、水峪、荷莲峪、梁庄、武家庄等村和井陉县的长峪、金柱、苗峪、前亭、后亭、石佛等村,以及元氏县的北紫沟、南紫沟、王家庄等村。

②、3个区设置阶段(1945年5月——8月)
上寨乡属一区部分村庄,一区辖南铜冶、西铜冶、北铜冶、南故邑、北故邑、南甘子、北甘子、岭底、任村、羊角庄、上寨、北寨、南寨、梁家庄、常河。

③、4个区设置阶段(1945年8月——10月)
上寨乡属一区部分村庄,辖区村庄基本同上,只把岭底划出。


四、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上级派员筹建中共获鹿(路南)县委,9月,组建完成。1945年10月,上级撤销获鹿(路南)抗日县政府,设立获鹿(路南)县政府。机关驻地先后在梁家庄、常河、南故邑、南铜冶和元氏县的西岭底、石板沟、北马村、北紫沟等村。
区划沿革分为两个阶段:

一、4个区设置(1945年10月——1946年6月),沿袭了抗日政府结束时4个区的建制。
上寨乡属一区部分村庄,辖南铜冶、西铜冶、北铜冶、南故邑、北故邑、南甘子、北甘子、任村、羊角庄、上寨、北寨、南寨、梁家庄、常河。

二、3个区设置(1946年6月——1947年12月)
上寨乡属一区部分村庄,辖区村庄同上只增加岭底村,驻梁家庄、上寨等地。


五、解放以后
1948年1月12日,获鹿县路南、路北合并,获鹿县划为10个区(市),至1949年9月。
铜冶区即第九区。其中辖上寨、南寨、北寨、南梁庄、常河等25村。


六、建国以后
1949年10月,全县设九个区和城关区。
第九区,驻南铜冶,其中辖上寨、南寨、北寨、梁家庄、常河等24个行政村。


1950年1月——5月,全县八区设置。
第三区,驻铜冶,其中辖上寨、南寨、北寨、梁家庄、常河、等24个行政村。


1950年6月——1953年夏,全县六区设置。
第三区,驻南铜冶,其中辖上寨、南寨、北寨、梁庄、常河等37个行政村。


1953年5月——全县下设6区(镇)和57个乡5个乡级镇。
铜冶一带属第三区,管辖14个乡镇(后为12个)。
其中有:
上寨乡,辖上寨、北寨、南寨。
梁庄乡,辖梁庄、常河。

1956年7月撤区并乡全县下设24(后改为22)个乡(镇)
上寨乡,辖上寨、北寨、南寨、梁庄、常河。

七、人民公社化时期
1958年8月,全县成立5人民公社。
铜冶一带为第三人民公社,(管辖原三区范围)驻南铜冶,9月25日改为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为铜冶人民公社。铜冶人民公社下设南铜冶、韩庄、车行、宋楼、任村、上寨、故邑7个管理区,辖33个村。

1958年11月6日,获鹿县与井陉县合并,接受井陉县领导。
1958年12月11日,井陉、获鹿分设,获鹿县管辖部分改为石家庄市获鹿区。
1960年3月,石家庄专、市合并,撤销石家庄市获鹿区,改为井陉县领导。
1960年6月,从井陉县析出,改受石家庄市桥西区领导。

1961年4月,公社规模划小,原获鹿县辖区划为22个公社(包括王角)。
原铜冶大公社时的铜冶、任村、故邑三个管理区划归属铜冶公社。车行、宋楼两个管理区划属车行公社。上寨、韩庄两个管理区分别划为上寨、韩庄公社。5月1日除永壁、高迁、寺家庄三个公社继续归石家庄市桥西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其他全县19个公社由于获鹿县和井陉县第三次合并归井陉县管辖。

1962年1月1日,恢复获鹿县建制,原获鹿县辖区复归获鹿县,沿袭22个公社203个大队(村),受石家庄专区领导。
上寨公社,辖上寨、北寨、南寨、梁庄、常河。


八、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年1月造反派夺权,成立三结合领导小组。
1968年1月,大队、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
1970年10月,大队、公社复建党委和支部。


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81年12月,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4月,公社改为乡,建立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建立村民委员会。


上寨乡原在村中,1986年迁移到现址。

 

注:
基本数字来自2005年度统计资料。
城区中心为城区大十字街,距村庄距离为公路最近行车里程。
资料来源:县志、组织史、年鉴、统计资料和本人收集。

 

上一篇:没有文章
下一篇:鹿泉市上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