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主编园地 > 诸子百家 > 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二十四孝(2)

二十四孝有多种版本,又文有诗,大多内容基本相同,个别差异较大。

题张秀琴剪纸《二十四孝图》  洛阳大学 谭杰

1.虞舜圣君大孝格天

父顽母嚣弟凶骄,逐舜出门受苦劳。鸟象代耕扬孝悌,天赐皇位树高标。

2.文帝事母亲尝汤药

孝闻天下赞贤王,侍母三年未卸装。目不交睫长守候,日煎汤药自先尝。

3.曾参至孝母子连心

家慈十指连儿心,百里犹惊至孝人。事客负薪归未晚,深情一片动乾坤。

4.子路事亲百里负米

自食黍薯叹家贫,百里负米奉娘亲。出仕日餐列鼎味,长思报恩望乡云。

5.闵子芦衣感化后娘

冬衣芦絮母心偏,跪父求情出善言。宁肯一人遭冻馁,不愿二弟受风寒。

6.郯子鹿皮取乳孝亲

亲思鹿乳难安栖,装兽入群天下奇。巧取归偿父母愿,孝心何惧箭穿之。

7.老莱七十戏彩娱亲

童装挂彩娱双亲,常忘古稀年迈身。朝暮惟求二老乐,痴心一片化阳春。

8.董永卖身天赐良缘

卖身葬父古今传,陌上逢妻天下鲜。一月巧织偿债主,孝心至处动神仙。

9.丁兰刻木事死如生

刻木事亲天下奇,针刺泪落怒休妻。报恩行孝痴情意,哪管他人笑质疑。

10.江革背母逃难尽孝

负母弃家避乱云,亲情大孝动贼心。饥寒交迫终无怨,行佣乐报慈母恩。

11.陆绩六岁怀橘孝亲

出门做客暗藏橘,回主叩答歉有词。铁石心肠犹感动,大孝六岁报家慈。

12.法师诚孝感动白骨

父死疆场子难宁,寻骨不得悔诵经。两辈忠孝惊天地,修得正果壮人生。

13.黄香九岁扇枕温衾

温衾扇枕赞黄香,九岁奉亲天下扬。行孝不分年老少,深情一片泣沧桑。

14.蔡顺拾椹孝养母亲

岁荒奉母外拾桑,遭遇赤眉诉短长。赐米只缘怜孝意,美谈一曲赞八方。

15.姜诗孝亲涌泉跃鲤

姜诗孝写夫妻篇,奉水侍鱼不计年。纵使神灵亦感动,甘泉大鲤送房前。

16.王裒纯孝闻雷泣墓

母畏霹雳子难安,山葬常思风雨寒。千载乌云长作记,闻雷泣墓动苍天。

17.孝敬公婆子孙昌达

天下谁怜无齿人,累年奉乳鉴真心。婆安缘本媳妇孝,家运昌达惠子孙。

18.王祥卧冰为母求鲤

卧冰求鲤颂王祥,弃怨报恩感后娘。心到赤诚冰亦化,春临天下自芬芳。

19.吴猛爱亲以身喂蚊

夏无帷帐避狡蚊,噬血不驱自舍身。八岁小儿犹如此,但愿天下孝双亲。

20.杨香十四打虎救父

少年伏虎美名扬,神勇哪知是女郎?大义在身无所畏,每思孝道忆杨香。

21.孟宗哭竹冬日生笋

母病厌食思笋羹,抱竹长泣动神灵。须臾雪动芽出土,孝奉安康誉孟宗。

22.黔娄尝粪忧亲病危

赴命未旬闻父疾,弃官归里遍求医。欲知病况自尝粪,代死椿庭天下奇。

23.寿昌寻母弃官不仕

恨别生母五十年,立誓找寻身弃官。风雨迢迢千里路,笑抚鹤发动皇天。

24.庭坚事亲体贴入微

身居太史位何尊,涤溺竟年奉母亲。小事无需劳仆女,但留孝子一颗心。

此版同元代郭居敬24孝比,无“12.郭巨埋儿奉母”。增加“法师诚孝感动白骨”。

法师尽孝

山僧行乞养慈亲,父骨能收感应神。忠孝一门邀宠锡,更修功课卒成真。

唐道丕法师。父战死沙场。千里寻父骨。见骨甚多难辨。诚致诵经,代父忏悔。愿父骨动知。念经两昼夜。骨动。即拾负骨回。当夜母梦夫回。次日骨运回。朝廷闻奏后,嘉奖父忠子孝,法师奉母终,入山修行。终证道果。

 

千重山先生照片中的二十四孝,与郭居敬的《二十四孝》相同的22孝,缺少的是:埋儿奉母、尝粪忧心,补上的是:笼负母归、上书救父。

孝感动天、鹿乳奉亲、百里负米、芦衣顺母、亲尝汤药、卖身葬父

怀橘遗亲、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

恣蚊饱血、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戏彩娱亲、啮指痛心

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拾葚异器、扇枕温衾、笼负母归、上书救父

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当,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北京白云观石刻“二十四孝” 与郭居敬的《二十四孝》相同的12孝是:

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戏彩娱亲

啮指痛心、刻木事亲、埋儿奉母、涌泉跃鲤、拾葚异器、扇枕温衾

补上的12孝是:

贼窟救亲、忠孝双全、兄弟争孝、孝传五代、孝感继母、笼负母归

劝姑孝祖、上书救父、望云思亲、弃官奉亲、挨杖伤老、跪父留母

 

1.贼窟救亲

元代,有个叫孙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县。武宗年间,考上了进士,官为刑部郎中。但因对朝廷不满,所以辞去官,回去尽力孝奉父母。这时家乡兵荒马乱,强盗四起,就想带双亲往南阳逃避。途中遇贼兵拦路。因势单力弱,很难保护二亲,于是就毅然决定先护送母亲脱险。父亲在后面被擒。孙抑誓死要救出父亲,安顿好母亲后,不顾艰难险阻,只身进入土匪巢中,但终因寡不敌众,反被捉拿。孙抑涕泣哀求,释放他的父亲。匪首看他是个孝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把他的父亲释放了。

有诗赞曰︰文人遇贼似临渊,求释老亲泣涕连。贼感孝诚遂许放,全家安返乐团圆。

2.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沈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3.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4.孝传五世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令人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强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匾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有诗赞曰:

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5.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6.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