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群众修建引岗渠的办法之一——查阅《县志》回顾历史 谢树坤整理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09日
缑增福和朱振海等同志查阅《县志》,回顾历史,总结出获鹿县旱灾多于水灾,旱灾往往面积大,损失严重。
获鹿《县志》记载,西汉至北宋,水灾、旱灾发生次数大体相当,金代、元代旱灾渐多,明代以后旱灾的次数明显多于水灾。自明嘉靖八年(1529年)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348年中,大旱出现过23次,较小的旱灾每隔四五年、甚至一二年就出现一次。较大的水灾发生 过7次,而且常与旱灾相伴发生,一年中先旱后涝,或先涝后旱的情况也不少。旱则“赤地千里、饿殍满路”,涝则“房倒屋塌、流杀千人”。
明嘉靖八年,大旱蝗,岁大饥,米价腾贵,每斗米千余钱,饿殍满路。
明嘉靖二十八年,春夏大旱,饥人相食。
康熙六十一年,大旱,民饥。斗米四钱,民食树皮。
乾隆八年夏五月,大热,渴死人甚众。
嘉庆十八年,旱,城中井水皆竭。
道光十七年,大旱。粮价涌贵,斗米八百余钱,斗麦千余钱。
同治十年春,大旱,井水涸。夏大雨,秋七月二十七日雨七昼夜,坏民房无数。
光绪二年,春不雨,夏大旱,米价腾贵。
民国时期的38年中,大旱、小旱接连不断。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春夏少雨,粒粟不获,夏麦既歉,秋禾复槁,民变产外出度荒,有卖儿鬻女或冻馁死亡者。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干旱缺雨,赤地千里,谷收五成,民采树叶充饥。
前朝文人曹衡(金.荣heng)留下诗句《苦旱灾》形象地描写了旱灾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曰:
漫说去年旱灾苦,说苦今年倍去年。
从来旱灾亦常有,未闻斗米过千钱。
赤手农夫囊磬汉,一日三餐多间断。
卖妻鬻女饱难图,所得身价值几贯。
草根木叶当饔飧,犹是苍天一线恩。
无奈焦土藜藿尽,骨髓已干齿牙存。
家家骨肉不相顾,老转沟壑幼委路。
壮者散而之四方,性命苟延日难度。
兽食兽兮人且恶,人将相食震天怒。
君不见三五成群恶少多,衣食无资共操戈。
乡村抢掳无朝夕,人命杀伤在倾俄。
又不见春来夏初染疠气,十家九舍声嘘(虚.欠xu)欷。
病无药饵死无棺,目击神伤心如沸。
吁嗟乎饥寒已极不堪忧,寇盗充斥镇日愁。
加之贫病交相迫,困苦颠连何日休。
新中国成立后至引岗渠修建,获鹿县年降雨量少于400mm的有5次。
1955年,春到初夏大旱,至5月降雨30.8毫米。境内土、石、砖井6700余眼,辘轳、水车日夜提灌,渠水不停,仍有19.2万亩农田受灾减产。
1957年,旱,全年降水量365毫米,政府号召全民积极抗旱,未成大灾。
1960年,特大旱,系七十年来最旱的一年,1----6月降水量52.38毫米,入夏风多日暴,持续200多天未落透雨,5月初干土层深五六寸。天灾外祸,成为解放后最困难的一年。
干旱年月不仅农作物歉收,而且人畜饮水都相当困难,旱灾对人类的生存威胁极大。从近古到现在,困扰这一带经济发展的主要威胁是旱灾,如何解决水的问题,是改变这一带面貌的关键问题,是广大人民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