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主编园地 > 《水从柏坡岭下来》写作前后 > 内容阅读
写作前后 (12)引岗渠是一部教科书

 

 

 


 

 

 

 

 

 

 

 

 

 

 

 

引岗渠之所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获鹿人民祖祖辈辈治水的继续,是水利战线上的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多少年的摸索,是几任领导多少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集中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的决策,是获鹿人民5年艰苦创业的结晶。

 

引岗渠在修建过程中,出现很多感人的事迹。特别是缑书记杜英杰书记那一班人,顶着压力,冒着丢官罢职的风险,扛着这个事。他们整天长在工地上,没明没夜地干。他带领全县干部拉小车送水泥、送石头的事没有录像,没有广播,全县人民都知道了,而且过去三十多年了,人们还历历在目,如同昨天。这就是政声人去后。中层感人的事也很多,徐静、陈景元、董禄云、李万才、贡承顺等同志,都是身先士卒。特别是贡承顺顶着政治压力,扛着病妻幼女困难的家庭生活,始终战斗在第一线。通过修建引岗渠的洗礼,多年入了党的愿望实现了。

南铜冶承担的一号斜井是最危险的地方,史永计就是在这里牺牲的。那年史永计36岁,是最年轻的分团领导。为了尽快地闯过险区,制定了短进、快砌、打速决战的办法,他和施工员李大会组织了十二个人的抢险突击队承担这项重任。从九月三日开始,他们在隧洞内连续战斗了几昼夜, 1971年9月10日,最后一场战斗打响了,史永计、李大会让其他同志在比较安全的地方负责运石、供料,他们和两名经验多一点的同志在非常危险的圈顶负责垒砌。连续战斗了七个多小时还未抢过,史永计冲上去又一次接替了李大会。在他将要完成任务的时候,轰隆一声巨响,又一次塌方发生了,从三十米高的洞顶塌下的巨石把他从5米高的券顶推了下来,乱石把他埋了多半截,刚从券顶下来的李大会跑上前去,抱住了他,他吃力地抬起右手指了指上面,嘴里发出微弱的声音,上面还有两个人,就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光荣地牺牲了。
普通民工和一般工作人员当中感人的事迹就更多了。

1971年10月27日,在冶河工地,那天,天气晴朗,冷风飕飕。故城公社安装托架,这是最危险的工作。当他们安上第二块托架的时后,风刮的不好掌握,使两块托架并到了一起,怎么也拉不开。在大家着急的时候,北故城民兵连长贾洪亮说:“你们把绳拉好,我到上边看看,想法把它弄开。”说着他象猴子一样爬到了抱杆上边,当他准备理顺绳索时,又一阵风吹来,贾洪亮随着抱杆和两片托架一齐倒下来了,甩在了河滩的石头上,再也没有起来,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人生。那年他26岁,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儿女,他扔下这个家走了。

谈到牺牲的同志,固然让人伤感。活着的同志照样有感人的事迹。
那时,有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叫宋正华,是山东人。文革前大学毕业分配到源泉渠,修建引岗渠时抽来搞技术工作。她参与了所有建筑物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和引岗渠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建立家庭,有了孩子。她的爱人是她大学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临沂地区水利局。她完全可以调到她爱人那里,那里是中等城市,比我们这里要好些,又是原籍。但是,她没有调走,而是把他爱人马世祥调来了。她说,不是引岗渠离不开我,而是我不想离开引岗渠。她整天在工地,她爱人在县水利局小型水利股,也经常下乡,谁也顾不了家。家,也不像个家样。有一天下午很晚了马世祥才回来,见他读一年纪的孩子在墙角蹲着哭泣。马世祥说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回去。他的孩子说,门口有一条大黄狗不敢从那里过。说着,哇的一声,扑到了他的怀里。马世祥的眼睛湿润了,他才感到很内疚。

那时,山区的人们生活还很苦,他们修引岗渠的积极性非常高。石井公社栈道民工王宝堂,在施工中样样带头,那里困难那里去,那里艰险那里行。一天他看到连长愁眉苦脸,一句话不说,只顾闷着头干活,过去那种爱说爱笑的活泼劲一点也没有了。他凑到连长跟前,一边干活一边找话说,原来大队一点钱也没有了,连买盐的钱也拿不出来了,他正急得没办法。当时栈道是很穷的,人们生活水平还相当低,管好几十口民工的生活不是一件容易事。他想了想说:“别着急,我家才卖了猪,买了五十多块钱,我去拿来吧。”连长说:“你家也不宽余呀!”他说:“先救救急吧,这么多人在这里干活,不能吃不上饭啊:”可是到了家门口,他迟疑了,如何向媳妇说呢,他心里忐忑不安。他稳了稳神,想媳妇是通情达理的,听天由命吧。迈着沉重的步伐进了家门,他向媳妇说明了工地的情况。媳妇二话没说,从柜里拿出了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整整五张十块的。他怯怯地说:“你还留下一张不?”媳妇说:“你们那么多人哩,都拿去吧,我在家里好凑合。”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对引岗渠的感情。当时,各种物资还很困难,有的民工向工地贡献电线,有的贡献木材,这类的事情很多很多。他们事迹很感人, 许多情节我是流着眼泪下的。

引岗渠,与其说是全县人民用双手修成的,不如说是获鹿人民用血肉铸成的,用心血铸成的,是人们心中的丰碑。获鹿人民对引岗渠有很深的感情,虽然经过了三四十年,还是抹不掉的。几年来我写引岗渠、作网站,接触了很多人,从山区到平原,从干部到普通老百姓,没有一个人说不应该,对引岗渠没有一个人褒贬。都说引岗渠是获鹿人民最大的一笔财富。

在修建引岗渠当中典型事迹很多,前方、后方都作出了贡献,驻获单位劳改队、133等很多单位,军队老将军都为修建引岗渠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们这部书毕竟是文学作品,不可能都写进去,有的事实可能有出入。书里没有,网上补,请更多的无名英雄谅解。

谨以此书献给参加、支持、关心引岗渠建设的人们,献给在

上一篇:写作前后 (11)七年磨一剑 锋钝任人评
下一篇:没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