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岗 战 歌
——记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自力更生兴建
大型引水灌渠的事迹
国庆前夕,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太行山东麓的引岗渠。只见从岗南水库引出的清澈的渠水,顺着宽敞的渠道蜿蜒曲折绕山间,穿过地下几千米长的条条隧洞,越过凌空飞架的座座渡槽,喷珠扬波,奔渲直下,气势十分壮观。
引岗渠是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奋战五年建成的一项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它北起平山县岗南水库,纵贯获鹿县,南到元氏县“八一”水库,绵延二百余里,可灌溉四十四万亩土地。
破“天命”,走大寨路
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区、丘陵占一半以上,水源奇缺,十年九旱。解放以后,三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渠打井,水利事业有一定发展。但是由于水源不足,粮棉产量仍然低而不稳。获鹿县素有“老八成”之说,有人认为,东有河,西有山,不是涝,就是旱,八成年景难改变。从1965年到1969年,粮食亩产只增加了30斤,棉花亩产平均每年只增长1斤。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批评县委说:人家一日千里,我们千日一里,守劲大,闯劲小,满足“八成”不得了。群众的批评触动了县委、县革委领导的思想。为了改变获鹿县的低产面貌,县委负责同志迈开双脚,到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他们走遍了山区、平原、丘陵地带的十几个公社一百多个大队,亲眼看到了严重缺水的现象,也看到了一些社、队大干实干,兴修水利,改变面貌的动人事例。上寨公社北寨大队,全部耕地处在丘陵岗坡,常年干旱缺水,1964年以来,在党支部带领下,狠抓意识形态领域革命,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青石板上凿清泉,打井筑坝修梯田,改变了生产条件,农、林、牧、副都有了很大发展。这一生动的事实,使县委认识到“老八成”思想打不倒,大寨精神学不了。学大寨人,走路,不能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必须大干。
怎样才能改变获鹿县的低产面貌?县委发动全县人民进行讨论。广大贫下中农说:“中国对于人类应当有较大的贡献,我们守着岗南水库种旱田,为什么不修引水,把旱田变成水田?”有的人一针见血的指出:“只求过得去不沾,我们要搭大台子唱大戏,修引岗渠,重新安排获鹿河山”
这时,有人说:“‘老八成’”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智叟”也说话了:“水库离这里百多里,工程大,艰险多,把水引来不容易。”
什么“八成”年景天注定,什么引水不容易,这是“天命观”、“唯条件论”,是束缚人们思想的紧箍咒。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社员反复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同时开展了是大干还是小干,是革命还是守旧摊的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大讨论。引岗渠不要修,能不能修?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用铁的事实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这个县的石井公社张庄大队,三百多户,苦干两年,打通了一条四百多米的隧洞,建起扬水站,把清清的渠水引进了村里和田间,使这个多年的旱庄变得绿树葱茏,庄稼盛旺,一派生机。这个大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使县委提高了思想认识,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无穷无尽的力量。三百户村庄能劈山凿洞,全县几十万人民就搞不成引岗渠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建引岗渠,解决水的问题,是彻底改变获鹿县生产面貌的百年大计。毛主席的教导,群众的力量,使县委受到一次路线教育,进一步坚定了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兴修引岗渠的信心。于是,县委做出“学大寨,战引岗,誓教获鹿变水乡”的决定,并向元氏、平山两县提出共同兴建引岗渠的倡议。元氏、平山县的领导和群众欣然同意,他们说:修引岗渠,浇旱田,多增产,多贡献,这是革命脉的需要,我们坚决干。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1970年春,三县人民打响了引岗渠的战斗。数万民工在百里工地上摆战场,开山劈岭,跨沟架桥,大战引岗的歌声,震撼山谷,响彻去霄。
战“龙潭”,河谷飘彩虹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引岗南库水南下,要垂直通过宽大的冶河。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座宏伟壮丽、气势磅礴的石拱渡槽飞架在冶河上空,象一条彩虹飘在张咀山和光禄山间。这就是引岗枢纽工程之一的冶河大渡槽。渡槽长达1170多米,宽六米,高26.5米,站在河心举目仰望,有七八层楼高,跨20米的大槽孔就有48个,还有小槽孔147个。就是这座渡槽引着滚滚流来的渠水,飞越二里宽的冶河,经过光禄山,流入高线干渠。、
在二里多宽,二十多米深的冶河上架渡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有人说:过去在这里修小铁路桥,挖土机、大吊车排满了河滩,你们修渡槽比铁路桥高十几米,凭技术没技术,要机器没机器,两手攥空拳,基坑怎么挖,槽墩怎么垒,水槽怎么砌,一句话,“修不成”。但是广大干部、群众懂得,只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他们豪迈地说:“历史从来就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我们有毛泽东思想,有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坚决修成大渡槽。”修石拱渡槽,光石料就需要十多万方,采这么多石头,把全县所有的石匠都调来,十来年也打不完。民工们提出:挥锤舞钎闹革命,自打石头自垒成。他们说干就干,没有图纸,河滩当纸,树枝作笔,石头蛋做模型;缺乏物料,就自己动手,办起了炸药厂、水泥厂、石灰厂、工具修造厂、木工厂等;不懂技术应在干中学习,边学边干。参加修渡槽的12个公社的五千多名民工、带着干粮,风餐露宿,踏遍青山,开辟了几十个石场。黄岩岭上,青龙山脚,锤钎铿锵,炮声隆隆。永壁公社民工都生长在平原,许多人没有和石头打过交道,开始,不会打眼装药,五百多人费了很大劲,打了一百多个眼,都放了“通天炮”,一块料石也没有崩下来。但是,他们坚信实践出真知,不灰心不丧气,一面派人到采石有经验的兄弟社、队学习,一面摸索采石规律,千锤万锤不歇手,腰酸腿疼不叫累。一传十,十教百,从来不会打石头的人大都成了能工巧匠,共打出6000多方合乎规格的料石,满足了施工需要。
在巧架彩虹的战斗中,民工们用集体的力量和科研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攻破了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关。
挖槽墩基坑更是一个硬仗。宽阔河滩,乱石滚滚。主河道稀泥没膝,人称“龙潭”,当时正值十冬腊月,河卵石上结着薄冰。根据测量要下挖18米深,槽基才能打在岩石上。高庄公社的二百多名干部、民工们冒着凛冽寒风,踏着刺骨冰水,在基坑里挖沙取石。当挖到八米深时,坑壁塌陷,潜流更猛,二十多台抽水机也无能为力,挖基坑已无法进行。怎么办?群众智慧能胜天。县委负责同志在工地上召开了民工、技术员、干部参加的“诸葛亮会”,大家提出了打铆筋桩的办法。
“想当年修冶河公路桥时,潜水员穿着潜水衣,钻到水里打铆筋桩,你们就凭雨鞋、雨裤,想打铆筋桩,那是没有荷叶强包粽子。”
李万才、王付书等许多民工、干部针锋相对地批判了这种谬论,说:“我们有革命的红心铁手,铆筋桩打定了。”他们反复研究,按照打机井下管的道理,实行真空浇注,一不要潜水员,二不用潜水衣,人在地上站,干着水下活。机井队的同志们听说后,带着打井机具前来助战,县农机厂的工人知道了,连夜赶制钢管。就这样,奋战一百多个日夜,经过十多次的试验,终于使三十五个“铆筋桩”项着槽墩冲天矗立,战胜了“龙潭”难关。
随着槽墩的节节升高,高空运料又成了难题。槽墩高出地面十多米后,需要把上万斤重的木托架架在上边作拱圈。开始,他们用一百多个人用绳往上拽,托架重,人力小,一连拽了十多天,一个托架也没有架上去。“看来没有起重机、大吊车是不行了。”起重机、吊车一台也没有,干部、民工们吃饭不香,睡觉不安。工地领导同志组织大家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为破难关献计献策。李村公社民工宗清俊、张墨臣、张春恒等在一起研究,他们苦战四天四夜,利用滑轮、绞磨搞成了“独柱摇臂土吊车”,把一扇扇托架吊在槽墩上空。永壁公社的民工在用土吊车往上运料石的时候,对土吊车又进行了改进,把绞磨改为电机卷扬,把摇臂固定在杆顶,原来五十多人拉“摇臂”,现在只用两个人就沾了,时间还大大缩短。一块六七百斤的大料石,一分钟就送上拱圈,镶嵌在槽上。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民工们用集体的智慧,创造了上百种土机器、土设备,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劳力,只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砌石17000多块,垒、砌石方量总计10万多立米,就使冶河渡槽飞架在张嘴山和光禄山之间。
在二百余里的引岗渠上,这样的石拱渡槽大大小小共有18座,总长6华里。这些工程的建成以最生动的事例证明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伟大真理。
闯“虎穴”,地下凿“长龙”
开引岗渠,逢山凿隧洞,遇沟搭渡槽,搭渡槽难,凿隧洞险。但是,千难万险,难不住用毛泽档思想武装起来的引岗战士。他们手握钢钎,打通了七条总长12华里的隧洞。
“军民团结隧洞”,长达2700多米,高宽各5米多,洞内全部用料石衬砌,是引岗渠上最长最险的隧洞。民工们先打成26个斜井、竖井,在五六十米的深处分头掘进。隧洞要通过沙石岩层,一进入巷道,塌方连连发生,十一号井几乎班班塌、天天塌,一个月不下百十次。十号井从1月一直塌到3月,塌成了一个18米多高的黑窟窿。民工们怀着为社会主义争光,为毛主席争气的雄心壮志,冒着数百次危险,深入险区,听动静,看险情,摸索塌方规律,夺取掘进主动权,采取了“短进快砌”、“悬空拱圈”等办法,闯过了难关。一号斜井塌方最严重,随着呼隆隆、哗啦啦的巨响,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