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鹿泉市情 > 乡镇村庄简况 > 内容阅读
大河镇及所辖村庄简况

 

 

大河镇(Da he zhen),位于鹿泉市东北部,镇机关距鹿泉市城区中心9.5千米。1996年1月大河乡和故城乡合并为大河乡。2000年3月7日撤乡建镇。
现大河镇境域东北隔滹沱河与正定县相望,东南和石家庄市新华区接壤,南与获鹿镇为邻,西以九里山和石井乡分界,北与李村镇相连,总面积63.82平方公里。
两个乡镇合并后辖大河、小河、孟同、双合、贾村、杜童、纸纺头、南落凌、中落凌、北落凌、城东桥东队、城东桥西队、霍寨、徐家庄、小马村、北高庄、南故城、北故城、双庙、曲寨、邵营、东邵营、小栈道、山前、小刘庄、新庄头等26个行政村。
全镇11009户,39114人,其中男性19572人,女性19542人;土地50444亩,林地3015亩,系鹿泉市较大乡镇之一。
该镇以工业和特色农业兴镇,成为鹿泉市经济实力较强乡镇之一。
2005年度,工农业总产值完成38.99亿元,总收入实现49.87亿元,财政收入入库465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420元。
2009年大河镇完成财政收入1.05亿元。

 

石阎路——石家庄至山西阎庄(经平山和县岗南水库)和石津总干渠并排在本镇东北部经过;
大河路——在镇域南部东连石阎路、西接京赞路(北京过行唐县、灵寿县、鹿泉市等至赞皇县)。
植物园路——大河村向南直通植物园,连接石家庄三环路和环城高速。
张石高速——张家口至石家庄的高速公路在双河、杜童两村一带和石阎公路立体相交有出入口。
五七路——在本镇东北部经过,东连107国道,西接石阎公路。
石家庄市大郭村至平山县宋家峪的地方铁路在本镇西部经过。
滹沱河、清水河在域内东北部经过。
古运河在域内西、南部经过,东出县境入太平河;
引岗渠、源泉渠、计三渠在域内西部穿行。
西部有虎头脑、九里山。
原大河乡——年曾被评为全国乡镇百颗星之一(河北省只有两个)。现曲寨村是国家、省、市命名的“乡镇企业示范村”、“文明村”、“小康建设示范村”。曲寨水泥公司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曲寨村的经济实力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成为胜似都市的乡村。

区划归属
一、清.光绪四年(1878年)《获鹿县志》记载:名邱社领村四,双庙、曲寨、南故城、孟同。新安社领村五,小马村(原为马村庄)、徐家庄、邵营、城东桥、霍寨。德政坊社领村三,北故城、同阁、南胡庄。(北高庄没有标出归属)
仨落凌、纸纺头、杜童、大河、小河、贾村、上京、陈村、杜北、太保、北高基、南高基、袁家营、肖家营等16村原属正定县“杜童社”。
二、民国初期属第二区即于底区(略)。
三、抗日战争时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1日,日军占领获鹿县。不久,中共北方局撤销平汉线省委,以正太铁路为界,成立冀晋豫省委和晋察冀省委,获鹿县平汉铁路以东部分先后和正、藳、栾组合,这样获鹿县便被分为三块。
1938年夏季,在牛山村成立平(山)获(鹿)办事处。
1938年秋,晋察冀省四地委撤销平获办事处,成立中共井(陉)获(鹿)联合县委和县政府。
1939年1 0月井获分设,成立中共获鹿(路北)县工作委员会和抗日政府,至1940年8月。
1940年春,我方计划在获鹿路北县等地设立三个区,后因大河一带条件不具备,只在李村、故城一带成立了一区,栈道、黄岩一代成立了二区。
1940年初,日军对冶河以东地区各县实行了分割控制。8月,中共晋察冀四地委为了开辟获鹿、平山、井陉、正定四县接壤地带的抗日工作,决定将地处滹沱河以南,正太铁路以北,冶河以东,平汉铁路以西三角地带的获鹿县路北、平山县城东十六区、井陉县河东三区全部和四区之一部、正定县的大河一带合并建立新政区,并将这一新政区命名为建屏县,随即撤销获鹿(路北)县。1940年8月13日,中共建屏县委和建屏县政府在牛山村成立,机关驻地先后在牛山、上三汲、北七汲、庄沟、小陈庄、西回舍、封城等村,对外称派报社,至1945年11月,先后七个区设置。(从这里可以看出,原属正定县的村庄,这时脱离正定县)
第五区系民国时期在城区、于底区部分村庄及周边一些村庄,所辖村庄由1942年的6个村,1945年初增加到39个村。其中辖北故城、南故城、曲寨、邵营、双庙、小毕村、大毕村、小刘庄、小栈道等村。
1943年7月——1945年11月,新建第六区,系获鹿县民国时期于底等区部分村庄和原正定县杜童、大河一带的村庄,所辖村庄据1945年初统计资料记载辖53个村。其中辖北落凌、中落凌、南落凌、杜童、纸房头、贾村、小河、大河、北高庄、孟同、霍寨、城东桥、东马庄、西马庄、徐家庄等村。

四、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1月,冀晋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发出通告“经呈冀晋行署批准,将原建屏县改为获鹿(路北)县”,获鹿(路北)县,先后下辖七个区。
原故城乡一带村庄属第五区,原大河乡一带村庄属第六区。

五、解放以后
1947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获鹿,1948年1月7日——14日获鹿路南、路北两县在小毕村召开联席会议,合并为获鹿县。
1948年1月12日,获鹿县划为10个区。
三区先后驻曲寨、小毕村,辖同阁、北故城、南故城、邵营、曲寨、双庙、霍寨、城东桥、徐家庄、岳村、岳村铺、于底、康庄、南新城、北新城、东马庄、西马桩、高庄、大毕村、小毕村、山前封庄21村。
五区驻杜北,辖南落凌、中落凌、北落凌、孟同、杜童、纸纺头、大河、小河、贾村、高庄、上京、小马村、陈村、前杜北、后杜北、北高基、南高基、前太保、后太保、肖家营20村。

六、建国以后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20日全县设九个区及城关区,228(6)村。
第三区,驻小毕村,辖南海山、北海山、海山岭、东辛庄、小曹庄、大毕村、小毕村、双庙、曲寨、南故城、北故城、山前封庄、同阁、邵营、霍寨、城东桥、徐家庄、东马庄、西马庄、高庄、南新城、北新城、于底、岳村、康庄25个行政村。
第五区,驻上京,辖大河、孟同、贾村、北高庄、小河、杜童、纸纺头、南落凌、中落凌、北落凌、前杜北、后杜北、陈村、上京、小马村、东营、西营、南高基、肖家营、前太保、后太保21个行政村。
1950年1月——5月全县八区设置(228村)。
第五区,驻上京,辖大河、孟同、贾村、北高庄、小河、杜童、纸纺头、南落凌、中落凌、北落凌、前杜北、后杜北、陈村、上京、小马村、东营、西营、南高基、肖家营、前太保、后太保、大毕村、小毕村、霍寨、曲寨、双庙、邵营、山前、南故城、北故城、城东桥31个行政村。
1950年6月——1953年夏全县六区设置(229村),第6区划出后为202村。

第五区,驻大河,辖大河、小河、贾村、孟同、南落凌、中落凌、北落凌、纸纺头、杜童、陈村、前杜北、后杜北、南高基、前太保、后太保、东营、西营、肖家营、上京、小马村、于底、岳村、康庄、南新城、北新城、徐家庄、城东桥、北高庄、霍寨、东马庄、西马庄、南高庄、小毕村、邵营、南故城、北故城、双庙、曲寨、山前、留庄40个行政村。(驻地1950年6月由上京迁大河)
1953年5月——1956年7月全县下设6区(镇)和57个乡5个乡级镇。
1953年根据中央关于政权组织“四实三虚”的原则,即中央、省、县、乡为一级政权组织,大行政区、专区、区都是督促检查机关的原则,区政府又改为区公所,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
第五区(2镇,11乡)
大河镇,辖大河。
小河乡,辖小河、贾村、孟同、南庄、北庄。
杜童乡,辖杜童、南落凌、中落凌、北落凌、纸纺头。
城东桥乡,辖城东桥、霍寨、徐家庄、小马村、北高庄。
北故城乡,辖北故城、南故城、山前、留庄。
邵营乡,辖邵营、邵营庄、双庙、曲寨。
小毕村乡,辖小毕村、东马庄、西马庄、南高庄。
南新城乡,辖南新城、北新城。
前杜北乡,辖前杜北、后杜北、陈村、上京。
北高基乡,辖北高基、南高基
后太保乡,辖后太保、前太保、肖家营。(1956年4月9日后划归石家庄市)
岳村乡,辖岳村、岳村铺、康庄。(1956年4月9日后划归石家庄市)
于底镇,辖于底。(1956年4月9日后划归石家庄市)

1956年7月撤区并乡全县下设24(后改为22)个乡(镇)
原五区:(4乡36村)
其中:
大河乡,辖大河、孟同、贾村、城东桥、霍寨、北高庄、小马村、徐家庄、杜童、纸纺头、小河、南落凌、中落凌、北落凌14村。
南故城乡,辖南故城、北故城、山前封庄、双庙、曲寨、邵营6村。

七、人民公社时期
1958年8月,全县成立5个人民公社,原五区为获鹿县第五人民公社,9月改为钢铁人民公社,1959年3月23日,改为大河人民公社,驻大河,下设大河、城东桥、杜童、故城、邵营、小毕村、新城、东营、杜北8个管理区,辖37个村。
1961年1月东部东营、杜北两个管理区划归东简良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