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文化 > 工地歌声 > 内容阅读
难忘的第一次平山之行

四十多年前的一九七0年春节刚过,是年十二岁的我和十一岁的二弟,九岁的三弟,由父亲杜英杰领着我们,搭乘当时为引岗渠工地运送木材的大型拖拉机前往故乡平山。我和两个弟弟爬上装满木材的挂车顶上,骑坐在大圆木上,哥仨伙披着一床旧棉被,天寒地冻,天不亮就出发了,拖拉机嘟~~嘟~~嘟~~三十来迈的速度,直到正午才到了平山县王常峪村的常峪岭上,  这里是才开工兴建的引岗渠上第一大隧道工程——“王常峪隧洞”工地(后改名为“军民团结隧洞”), 下车后才知道父亲是这一工程的总指挥。此行的意思是,先让我们来工地感受一下施工现场和工人们决战引岗的精神和干劲,然后再领我们回老家田兴村去认一下家门,我们哥仨都是第一次回老家,父母也都是从平山老区调到新解放的获鹿县开辟工作的,所以我们生在获鹿,长在获鹿,对平山老家是那么陌生。
      我的父亲在“文革”中受冲击、住牛棚 、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发配到石井公社山后张庄大队下乡,后又去黄壁庄水库施工团任政委,一九六九年冬调到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任副主任,负责当时获鹿县的一号工程——“引岗济冶”灌渠工程(后改称“引岗渠”)的设计、施工,出任总指挥。关于此次到王常峪工地感受施工现场的情况,我在二0一0年一月二十九日的,《河北引岗渠》网站上,以《父亲领我上引岗》为题写了专门纪念文章,是纪念引岗渠修建四十周年特邀文稿。 今天 想忆一下父亲领我们赴平山老家的点点滴滴:在王常峪工地参观了施工现场,又在工地吃了午饭,开始了我们回家的行程。
      第一站是霍宾台村,距王常峪五、六华里,这里是父亲的外祖父家,父亲一生贫苦,八岁丧父,十一岁母亲又离他而去,父亲姐妹三人相依为命,由一生未结婚的二伯父照料他们,因此父亲的外祖父家就是他的第二故乡。父亲的外祖父是位旧知识分子,又是当地知名中医,其家庭生活条件相对好一些,失去了两位亲人的父亲时常住在外祖父家,还得到了外祖父对他们生活上的贴补和帮助,父亲有五个舅父,其中,四舅父李祖武,是父亲一生中最崇拜的人,也是父亲参加革命的引路人。在一九三一年七月由在省立邢台第四师范念书的于光汉(原名李怀珠,霍宾台村人),受河北省直南特委的派遣,利用暑假期间回到老家平山,发展党的组织,他首先介绍了同窗好友王雨时(又名王诜,当时在东庄小学教学)入党。接着,又回到本村霍宾台,介绍了农民李法庄入党,随后,,于光汉、李法庄一起,又介绍李祖武等五人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组织,建立了党支部。同时 ,于光汉还介绍了川坊村的齐计三(又名齐得宝)等几位小学教员入党。这是平山县党组织创建的开始(中共平山县党史资料可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残酷,将李祖武的名子,化名为“于步之”,一直在平山县担任共产党的区长等职。据平山县党史资料记载,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六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通令嘉奖平山县十三区(回舍)于步之区长。嘉奖令说:“于步之区长在统累税调查及保卫麦收工作中,表现积极,英勇果敢,带领全区干部半月完成统累税调查,成绩显著,并在残酷环境之中,带领民兵不断进行游击战争,胜利保卫了麦收,实为游击区干部的模范”。全国解放后一直沿用此名,是秦皇岛市解放后的第一任市委书记,于一九八一年在秦皇岛去逝。在他生前曾嘱咐家人,后事要一切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河北日报》还专门发表了颂扬和纪念文章,党和国家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在秦皇岛由中国人民解放海军东海舰队,将他的骨灰撒向了大海,舰上将士列队默哀,汽笛长鸣。平山县委、政府和家人都见证这一历史。
      接着说,到了霍宾台村,见到了我的三老舅和五老舅,四老舅那时仍在秦皇岛市工作。五老舅家的大瓦房檐下饲养的一群家鸽至今我记忆犹新。我们直接到了三老舅家,见到了二位老人,记得他们当时的表情很是不好,主要是因为父亲多年未到过家里,我们都十几岁了,还没有和老人见过面,可想当时他们的心情。紧接着我们哥仨站成一排一起给三老舅、三老妗鞠躬拜了年,才得到二位老人的认可,他们脸上挂着泪珠,拉着我们的手抚摸着,可见,父亲在老舅心里的分量是多么的重。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也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和老舅的相见,父亲那种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印在我的脑海里,为我所敬仰。
      第二站是冷泉村,在霍宾台村西南方向七、八华里,温塘镇的北边,那里是我的大姑杜英多家。大姑也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一直在家务农,我们在大姑家待了两天。j记得那年的正月十五是在大姑家过得,天下着小雪,我们和父亲一大早还放了鞭炮。当我们离开冷泉村走出村外后,看到在西边的沙石山包上和东边宽阔的温塘河床内,有很多民工在哪里干活,像是在开山、挖坑作业,问了父亲后才知道,那些民工都是来自获鹿县的,他们在这里劳作也是要建设引岗渠上的又一大工程——“温塘河渡槽”。在四十年后的二0一0初夏,我们一行十几人(姐姐、二弟也都参加了)由引岗灌渠管理处组织,在《河北引岗渠》网站负责人谢树坤老同志的引领下,自岗南水库大坝引岗渠源头泄水闸口,开始了“新一代引岗渠百里行活动”,意在抚今追昔,再唱“引岗精神”。我站在了那时看到将要修建的“温塘河渡槽”上,并留下了我们的身影。
      第三站是老家田兴村,距冷泉村十多华里,位于岗南镇东南方向三华里。我们仍然是步行前往,田兴村是我们的祖籍地,父亲出生在哪里,成长在哪里,当进村后走到老家祖屋时,眼前的一幕让我们惊呆了,仅有的三间低矮通透的土坯房年久失修,铁将军把门,小院也只不过几十平米,这就是在外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父亲,全部的家产。父亲当时告诉我们说; 咱们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堡垒村”,日本鬼子每年夏、秋要来扫荡两次,他们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曾三次将全村的房屋烧的一间未剩,鬼子扫荡完之后,全村是家家吊孝,户户搭棚,到现在大部分老百姓还都住着较简易的房子。我看到了我们的祖屋房梁及檩条都不过二十公分左右粗,很是简陋。我的二姑杜英贞是在本村成的亲,因此,我们回村后只好到二姑家吃住。
      此次平山之旅,我们跟着父亲一路步行,看到了老区人民的勤劳、善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正像人们对革命老区 评价的那样,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平山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创建了晋察冀边区最活跃、最坚强的根据地,出现了许多“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打东洋;兄弟双双入伍,父子一同参军”的动人景象,数以万计平山儿女,整装待发、参军参战。仅王震将军的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就是全部由平山人组成的“平山团”, 他们拿起枪能打仗,摇起纺车会纺线,是我们军中的模范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中,只有一个主力团“平山团”是来自同一县的子弟兵,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期间仅有二十五万人口的平山县,输送优秀儿女12065名参军参战,有5000多位英雄子弟战死疆场,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谱写了一曲慷慨悲歌,曾被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赞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赢得了“抗日模范县”的光荣称号。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解放军总部、毛泽东主席从延安移驻平山县西柏坡村,指挥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周恩来总理称这里是,我党武装夺取政权胜利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平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治理海河流域水患成灾,确保京津两市和京汉、津浦铁路的安全,一九五八年国务院决定在岗南、黄壁庄 修建两座大型水库,平山人民又无私奉献出数十万亩良田,无数村庄被淹没,又有多少平山儿女,舍小家为大家,背井离乡,乔迁到高岗陵坡,失去了肥沃良田,成为了水库移民,他们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又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为自己是位平山人而骄傲 ,更自豪!因为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付出了一切,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正如老将军黄镇所题;——“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杜振海

 

上一篇:一个平山人修建引岗渠的经历
下一篇:没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