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原石家庄地区获鹿、平山、元氏三 县人民在修建引岗渠的初期阶段,面对艰巨的工程和各方面的困难,奋力拼搏,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往事。 引岗渠宏伟的蓝图,是人们多年的梦想,但是,要真正成为现实,谈何容易。它总工程量750万立方米,一立方米一立方米地摆开,可摆7500公里。这么大的工程,别说是在那个时候,就是现在,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获鹿县的任务:一是平山县境内的四大建筑物,一个是霍北庄隧洞,这个隧洞就在渠首闸门的下方; 一个是王常峪隧洞,它是引岗渠全线最宏大、最艰难的隧洞工程; 一个是温塘河渡槽,它是最早开工的渡槽,能否胜利完成,对引岗渠上的渡槽施工起着巨大的作用;( 散文网:一个是冶河枢纽,它是引岗渠的标志性工程,能否成功,决定着引岗渠的成败。 二是冶河渡槽下边的七亩隧洞至获鹿县城北靶场25公里中的渡槽、隧洞和明渠的全部工程; 三是获鹿县境内元氏县工段中的渡槽、隧洞、桥梁、闸涵等所有建筑物。 预计工程量302万立方米,工程需要投工961万个,占引岗渠全部工程的70% 。 平山的任务:从冶河枢纽往上至霍北庄隧洞出口,总长19.2公里的明渠开挖、填方、桥梁、闸涵和冶河枢纽西端的水轮泵站(已废)。预计工程量194万立方米,工程需投工178万个,占总用工量的13% 。 元氏的任务:一是平山县境内的马冢河倒虹吸; 二是从获鹿县城北靶场至元氏县界的42公里明渠开挖和填方; 三是元氏县境内13公里的全部工程; 预计工程量254万立方米,工程需投工232万个,占总用工量的17% 。 1969年11月,获鹿县引岗济冶施工团党支部成立,书记杜英杰,委员水利局副局长李万才、老水利源泉渠主任陈景元等。 因为李万才和陈景元正在其他工地施工,暂时脱不开身,引岗济冶临时领导班子,主要成员有:生产指挥部副主任杜英杰、高绍书和负责工程、政治以及后勤方面工作的贡承顺、郄平吉、谷有顺、韩东朝等同志。 1969年12月16日,车行公社的大、小宋楼首先来到王常峪工地安营扎寨,截止22日进场的有车行、韩庄、申后、梁庄4个公社(乡镇)2800多人。12月23日破土动工,抡锤打钎的歌声,开山劈岭的礼炮,雷震山谷,响彻云霄。 获鹿县首先开工的是王常峪隧洞, 这个隧洞长2700多米,腹穿常峪岭60米深处,是引岗渠最重要的咽喉工程之一。 隧洞工程刚开始,无电源、无动力、无机械,民工只能用锹镐锤钎小拉车来施工。出渣送料,人的上下,只能依靠井上的三脚架和一条麻绳。 12月25日,引岗渠动工第三天,获鹿县革命委员会全体常委,在缑增福同志的带领下,到王常峪隧洞工地参加劳动。他们和民工们一样的抡镐挥锹,拉车运渣。隆冬季节,他们脸上淌着汗珠,头上冒着热气。他们从实战中体会工程的艰巨性和了解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发出的“两个务必”。 面对当时在施工中资金、物料、设备、交通运输和生活上的困难,杜英杰在引岗渠施工团班子会上讲起了西柏坡。 他说我的家乡就在岗南水库下游的田兴村,向西北不远就是西柏坡。西柏坡原来的村址已经被水库淹没,为了纪念这个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修建岗南水库时,党中央决定原来在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旧址原拆原蓋异地重建,建在了现在这个地方。1949年3月5日——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杜英杰以自己当时耳染目睹的事实,讲述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戒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杜英杰说到这里有些激动。他说我们修建引岗济冶,是改变我们获鹿县面貌的关键性工程,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伟大壮举,我们有什么理由向困难低头,我们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参战的同志们无不感到肩头责任重大,无不以一种神圣的职责,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心情,积极投入到这场改变山河面貌的斗争中去。 王常峪隧洞随着斜井、竖井的加深,放炮的烟雾呛得人睁不开眼,紧接着又出现了沥水,施工相当艰难。最近,我们采访了原获鹿县水利科副科长、当时负责施工的贡承顺同志。 王常峪隧洞,是咱们开工最早的一项最大的工程,可以说是第一项工程开工,这个在开工的时候啊,咱们的人们就是先打斜井、竖井,当时,使用的工具,就是钢钎、炮锤、炸药、洋镐、铁锨,就是这样闹,开始打斜井、竖井,当时的井往下打深了以后②A一放炮就有烟,特别是随着井的打深,烟就出不来,烟出不来怎么办,②B有人说烟出不来,老百姓有个土法,说把谷草点着以后,往(井)里一扔,谷草火能把烟熏出来,结果试了试不粘,弄了些着不粘,后来别人说,这个不粘,咱们这样办,咱们用帆布做成大口袋往上装这个烟,井口有三角架,然后用绳往上拽,这个也不粘。③这个也不粘,那个也不粘,这时候民工只得是脱掉衣裳下去,用衣裳来回硬往出赶这烟,通过这种办法把烟赶赶,但是这个问题到后边就严重了,井越深也赶不出来。④隧洞一打深,就出了水了,水还挺大,当时,出了水怎么办呢,咱们也没有电,咱们的井上就是一个三角架,人下去以后,就用三角架,上边有一个滑轮,用梢桶、用瓢往梢桶里淘水,往上排水。在这时候,(越)往下打,水越大,也没有电,咱们用的是马蹄灯,用马蹄灯照着打炮眼、打锤、打眼,往上出水,在这时候,因为井深了,里边是黑的,用马蹄灯照着,因为上边有沥水,沥水一往马蹄灯玻璃罩上一闹,玻璃罩嘎!就炸了,就炸坏了,所以因为这个事,没有保险灯,没有灯人们在里头打不了锤,干不了活,所以,因为买保险灯罩,可算把咱们的人急坏了。所以,咱们在开始的时候,整个在里头打眼、放炮,一直到排水、排烟,水是一瓢一瓢淘出来的,一桶一桶往上提出来的,在当时,就是这样,用三角架把水一桶一桶的提出来,把渣一斗一斗的提出来的。⑤为了解决这个打隧洞通风排烟问题,在七〇年正月里,由杜中华带领俺们几个人到井陉矿区,学习人家煤矿上排风、排烟经验。⑥要用架设电线,还要用电动机,使用电动机,都弄上了,但是经过(想办法)有电了,也有了电动机了,但是一试验,还是不行,最后和技术人员说,怎么咱们还是不粘,闹了半天是咱们的电动机和排风机不匹配,怎么不匹配,这个电动机转速太低,第一是马力小,只有4.5千瓦,这个必须用7千瓦电动机,第二是必须用二极电动机,四极电动机是1450转,二极电动机是2900转,通过这样才解决,在这个问题解决以后,紧接着还有什么问题呢,就是光烧电动机,排风烧电动机,出渣也烧电动机,排水也烧电动机,弄了半天,光说有电了,结果因为高压线线号太小,八号丝电阻太大,输电能力不够,所以,在这时下决心把高压线换成纲绞铝线以后,这才把问题解决了。 在此同时,获鹿县城关公社进驻霍北庄隧洞工地。这个隧洞389米长,紧接引岗渠进水闸。他们那里如果施工,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采访了当时城关公社负责施工的教导员王振中同志。 引岗渠工程一开始,我们城关的任务,第一项任务是修建389米长的霍北庄隧洞。1969年底做好了一切准备,1970年正月初六民工全部进场。当时,农业学大寨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各地都学大寨,各个社队打井、修地都有工程。②城关公社,男的在外边工作的多,所以,男劳力少,女劳动力多。③城关参战民工一共400多,妇女们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们专门组建了一支铁姑娘连队,在共产党员副营长黄月英的带领下,和男同志一样,打眼放炮,拉车出渣,一点也不逊色。过去,由于封建意识的枷锁,打井、修渠、盖房不让妇女参加。引岗渠一开工,开始了妇女参战水利建设的先河。 的确,当时不仅县里安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每个公社、大队、小队都有工程,农闲大会战,平时专业队,打井、修地,妇女确实顶起了半边天。 1970年春节后,调来寺家庄、铜冶两个大公社到王常峪隧洞参战,经过调整,新开竖井9眼,连同原来开得斜井、竖井,共25个,工作面扩大到48个。隧洞施工受工作面的限制,三班作业,节假日不放假,过年也不休息。 在此同时,获鹿县境内分团成立,主要任务是修建从平山县界至获鹿县城北靶场段17公里的明渠,以及南鲍庄隧洞、九里山隧洞的开凿以及石浪涧渡槽的修建,由马山、牛山、黄壁庄、王角、秦庄、李村、大河、高庄、故城等县北9个公社和获鹿县采石场就近参战。 1970年3月,元氏县承担的马冢河倒虹吸开工,这项工程在平山县回舍村附近。这项工程要求采用现场浇注的办法,修成一条长62米,直径3.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 不久,元氏县承担的从获鹿城北靶场至元氏县八一水库的55公里明渠全面开工,时值农闲季节,参战民工达到一万六千人。元氏县经济条件差一些,他们又在渠道的最下游,能不能受益,民工们心里没有底,所以,元氏县的工作是很艰巨的。 平山县当时的任务是确保渠线按规划落实和为获鹿、元氏两县到平山县地面施工的民工提供住房和必要的条件。获鹿、元氏两县几千名民工,住进工地附近的几个小山村,不是一件容易的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