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文化 > 诗词歌赋 > 内容阅读
张彦林 引岗渠——大地的乳汁

岗南水库位于滹沱河中游的平山县境内,南侧主坝海拔209米,长1701千米,可谓“万顷碧波一堤挡”。岗南水库总库容15.7亿立方米,说其万顷碧波毫不为过;东西两侧一共有副堤17条,和那些等规模的水库相比,数面环山的岗南水库施工量明显降低。所以,岗南水库1958年3月修建,1959年7月就开始拦洪蓄水。
鹿泉(曾名获鹿)历史上饱受旱灾之苦,干涸的大地,历来缺少雨水的润泽。岗南水库建成后的十年里,鹿泉土地和岗南库区的碧水遥遥相望,就像一对咫尺天涯的恋人。十年之后的1969年,决策者们下定决心,要给岗南碧水和鹿泉大地牵上一条红线。于是,引岗工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动工了。引岗工程历时五年修建完毕,相隔十年的恋人,终于水乳交融地拥抱在一起,结出幸福繁盛的爱情之果:第一次通水,鹿泉全县当年增产粮食七千万斤,增产部分相当于1949年全县粮食的总产量。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每到灌溉季节,引岗渠水从岗南水库流出,沿着蜿蜒的引岗大渠,穿越平山、鹿泉和元氏三县,途径145个村庄,60多万人享受着引岗水的甘冽清凉;56万亩土地和小麦玉米,在它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沿着岗南水库南侧主坝向下走,乱石堆积、荆棘满布、杂草萋萋。一阵巨响扑面而来,犹如高空悬瀑,犹如惊涛拍岸。渐行渐近,看见了引岗渠出水口。巨大的压力使得库水犹如惊鸿利剑喷射而出,喷着雪白的薄雾泡沫,在深达两米多的水渠里面奔腾夭矫,像一条疼痛的巨龙,蜿蜒奔腾几十米后,才变成碧水的模样,平静地向前方流去。
引岗渠水前行一百多米,进入了引岗渠的第一个隧洞。然后经过跃进渡槽、王常裕隧洞和冶河渡槽,一直向前流去。沿着渠水,从起点岗南水库到终点元氏县境内的八一水库,你可以领略引岗大渠的全貌:引岗渠全长102公里,大小建筑物432座,其中渡槽20座、隧洞7处。
如果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引岗渠的工程,实在太渺小了。但是,三十年前,在技术落后、缺乏机械设备和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如果你有足够的经历,就可以想象到这项工程的艰难。在修建第一处隧洞时,经历了八个月艰苦施工,隧洞一通风全部塌方。初战失利,他们不急躁不气馁,收拾心情重新来。一年之后重新修复,给后来的隧洞建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站在跃进渡槽和冶河渡槽前面,三十多年前垒砌的石墙,是那样的坚固、齐整,透露着时空的威严。我仿佛看见,三十年前,无数强壮的役夫,在寒冬,在酷暑,靠着血肉双手、血肉双肩、血肉双脚,将数不清的石头从几十里外的山上采下,拉着小车一车一车运送过来,用双肩扛着,抬到十几米二十多米高的渡槽上面,一块一块垒砌上去。他们拿着钢钎、绳索、木棒等等最原始的工具,每天在定量九两或者七两粗糙食品的补给下,打通了长达2700米、高5.3米、宽5.2米的王常裕隧洞;修建起了高26.3米、长1170米的冶河渡槽,完成了引岗工程中最宏伟的壮举。
我的目光,摩挲着这数不清的石块,他们最轻的也要几十斤上百斤,最重的要几百斤上千斤。三十年前,这些石块上,谁粗糙的大手凿砍过它,谁皴裂的大脚踩踏过它,谁疲倦的身体偎依过它。它的身上,有谁的汗水,还有谁的泪水呢?
无论岁月的风霜多么磨砺,也消除不了引岗大渠里面的汗水,有汗水我们才有回忆;无论引岗渠水多么冲刷,无论我们多么雄心壮志多么坚强,也冲刷不了里面的泪水。泪水提醒我们,我们艰难过,我们困苦过,我们劳累过,我们最后胜利了。
——还有,我们埋葬过。在修建引岗渠的五年里,一共有24名民工,在施工过程中献出了生命。
面对灌溉季节的引岗渠水,我们追忆,我们缅怀,我们感恩:
那些特殊年代的决策者;
那些艰苦岁月中的施工者;
那些默默无闻的支持者;
那些献出生命的死难者。
正是他们,才让岗南碧水流入引岗渠中,变成大地的乳汁,养育三县人民。那些死难者,是大地乳汁的献祭者,永远静默在天国的神台上,温情凝视着广袤大地;那些健在者,用他们三十年前树立起来的“引岗精神”,守护着大地的乳汁。如果精神不灭良心尚存,引岗精神的神圣和威严,一定会薪火相传延续下去。

 

张彦林,系自由撰稿人,原籍赞皇县,大学毕业后在鹿泉市高迁北街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