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下半年,引岗渠施工团根据工程的急需,向全体民工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一个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活动在引岗工地上蓬勃兴起。引岗大军上上下下,开动脑筋,用他们握惯了锄把的大手,修配电机、风钻。制造了抽风机、抽风桶、卷扬机等多种施工机械和工具。县财政也积极筹措资金,购买了不少机械设备,老将军和许多单位也支援了不少设备,使引岗工程的掘进、出渣、提升、运料由单纯的人工操作,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工程进度明显加快。 但是,随着各种机械的不断增多,机电人员明显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人,你争我抢成为工地上最受欢迎的宝贝。技术,对庞大的引岗工程来说,实在是越来越重要了。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外单位支援的机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旧设备,不是部件老化,就是长久没有使用。如果没有技术人员好好的修理,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再说,引岗大军是一支“土八路”,许多机械不仅没有使用过,有的甚至连见也没有见过。有些机械一旦出了故障,就连我们的机电人员也束手无策。面对这些拉不开栓的“洋枪洋炮”,引岗工程呼唤着技术,呼唤着懂技术会修理的专门人才。 正当民工们有了机械而不会很好的使用,急得团团转的当口儿,有人想起了转业军人鲁琛。当时,鲁琛因“右派”问题下放在家,已经休息好多年了,急需人才的施工团大胆启用了他。 知道的人都说鲁琛可是个大能人。他只要听一听机械的响声,就知道故障在那里。鲁琛在部队的年月,就以精通各种作战兵器和施工机械而著称。因为他崇尚知识,迷恋技术,长期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那知识型军人的自尊自爱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还有经过千锤百炼造就的一颗效忠祖国的赤子之心。他性格直爽,坦率认真,不会说违心的话,不会随风倒;他脾气倔强,百折不挠,凡是他认定的理儿,十二匹骡马也拉不回来。这样的脾气性格,曾给他带来美名,也给他惹来祸端。终于有一天,历史和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右派”的帽子犹如大山一般压在他的头上,于是,他被下放回老家。 有一天,当施工团的徐静、高绍书等领导把他请到工地上班时,鲁琛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这次施工团的领导同志没有直呼其名,而是称他“老鲁”,他感到莫大的宽慰。 鲁琛别无他求,他所渴望的就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只要有一根不断的纤绳套在肩头,能默默地为母亲拉纤,今生今世就心满意足了。他心里想,等到引岗渠修成了,柏坡水送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而绿色的世界里长出一座座金山银山,这里也有他的一份心血啊! 鲁琛对引岗渠这样浩大的工程既熟悉,又陌生;操作的双手既灵活熟练,又显得笨拙。久久没有操持过工具的手,不知是生疏呢,还是激动,直感到有点哆嗦。 鲁琛的技术的确非常精湛,许多机械故障被他一一排除了。每当哑然的机器在他手下又欢唱起来的时候,不善言笑的他,好似冰封的大地上春风初吹,只是微微的咧咧嘴,脸上的皱纹舒展一下,算是最大的欢喜和满足了。 鲁琛办事说一不二,跟着他学习技术的人,必须认真负责,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不然绝对让你下不了台。好在民工们学习维修技术的劲头很大,很认真,因此并没有发生起火冒烟的事。严师出高徒,在鲁琛的严格管理精心传授下,为工地培养了几十名有一定水平的机电人才。 为了修建引岗渠,施工团的同志们大胆地启用了各方面人才,引岗渠修建的速度更快了,质量更好了。 鲁琛的技术发挥了作用,自己也很高兴,把肩头的纤绳拉得很紧很紧,把浑身的聪明才智都献给了引岗渠。每当人们听到“窝牛”的机械又尽情的欢唱,引岗渠又前进了一大步的时候,人们就不由得想起“老鲁”。有人说,“老鲁”为引岗渠创造了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