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缑增福、候淑芳、史际昌、韩增智、孙健民、杜英杰等几位领导的调查组会合了。他们了解了县情,掌握了水情,知道了老百姓在想什么,盼什么。他们也知道了获鹿县的干部职工,特别是水利战线的干部职工在干什么。最早酝酿从岗南水库引水到冶河,在井陉县洛阳(冶河渡槽上游约2公里)通过倒虹吸向源泉渠输水,故名“引岗济冶”,1962年因困难时期刚过地区没有批准。1963年闹洪灾,1964年沥涝,没有提起此事。1965年又遇到旱年,重提此事并开始勘查。此后水利战线的干部职工一天也没有放松此事。特别是1967年春天,组织下乡工作队支援农业,在搞好当前生产的同时,展开了全县范围的大讨论,找出你那里阻碍发展的主要问题。县委根据同志们提供的情况,经过讨论,大家取得了共识:水是制约获鹿县大干快上的根本原因,1968年征询引岗渠的设计方案。 缑增福最善于听取同事们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他常说:“群众想的,群众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他还能很好地归纳梳理,把大家的合理意见变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交给同志们讨论,最后变为大家的共同行动,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修引岗渠是个特大工程,不是轻而易举的。为了统一思想,县里办公室的灯光已经亮了两个通宵了。扩大会议开得火爆,上上下下的意见集中在一个“水”字上,敲响在一个“干”字上。在这座普普通通的房舍里,与会的同志们畅所欲言,有时观点一致,有时争论不休,这里传出的时起时伏的声音,决定着全县二十六万人的命运。 获鹿县的干部群众也曾提出并实践过,“把天上的水存起来,把地下的水挖出来,把境外水引进来。”可现在,天不下雨,如何存水?地下水位下降,又是贫水的石灰岩地质层,如何挖水?至于境外的水,多少年来一直依赖引冶河水灌溉部分农田,而如今冶河中上游多条渠道引流,河水已经所剩无几。有一个教训老水利们记忆忧新。1958年获鹿县响应石家庄地区水利部门号召,积极参与了渠首位于绵河上游的绵右渠的建设,试图把渠水引入获鹿境内。因为绵河水逐年减少,绵右渠的修建,不仅没有改变获鹿的干旱面貌,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把本县源泉渠的水源也断了。 在冶河上已无文章可作。大家的眼光只得转向太行山东麓的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特别是坐落在平山西部深山区的岗南水库,蓄水量大,水位高,如果引过来,能从根本上改变获鹿干旱缺水的面貌,还能解决平山、元氏两县山区半山区的用水问题。只是,从这里引水工程量大,需要比修源泉渠、计三渠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资金。何况这是国家的重点水库,能成吗? “英雄所见略同”,领导的意见,群众的意见都想到一起了。境外取水,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岗南水库了。他们知道早在修岗南水库时周总理就说过,要管好水,用好水,使水库发挥更大的效益。如果周总理知道我们引柏坡岭下的岗南水,一定会支持我们的。 夜深了,会议室里人们讨论的兴头丝毫未减。缑增福等几位领导,一边听着大家发言,一边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岗南水引进来。” 修引岗渠,引岗南水,并非只是三县人民,三县干部的愿望。其实,不少省地水利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早就有这个设想。 当年,岗南水库总指挥张屏东同志在大坝留下了输水洞,就是为了有条件时开渠引水用的。他考虑得多周到,为我们想得多远哪! 石家庄地区水利专家周洪烈同志曾多次为引岗南水库之水慷慨陈词。 周洪烈曾任地区水利局副局长、局长,高级工程师,水利战线的老同志。这个原籍浙江绍兴,出生在山东聊城,在北京读过土木专科的老专家,解放前就开始了他的水利生涯。那时候,石门河渠工程处、华北水利委员会石门工务所、华北水利委员会通县水文站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建国后,他曾在华北水利局杨柳青水文站任职。后来,先后在官厅水库工程局,岗南水库工程局工作。 老工程师面对各县领导、水利部门和群众焦急的要水呼声,曾在一次会议上说:“现在,干旱的年份多,下雨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冶河的河水逐年减少,靠原来的渠道灌溉是不行了,只有开辟新水源才能有新发展。新的水源在哪里呢?在我们石家庄地面,只有引岗南水库之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岗南水库库容15亿立方米,不会没有水的。引岗南水库的水,浇平山、获鹿、元氏三县的旱田,是解决少水、无水的根本途径。” 周洪烈是水利战线上有威望的专家,他的话是有权威性的。在群众的呼声中,专家的倡导下,经石家庄地区水利局提议,地区领导批准了实施引岗工程的方案。获鹿县、平山县、元氏县热烈响应,引岗工程终于要成为现实了。 工程上马,勘测先行。在地区水利局孟久合等领导的精心组织下,勘测队成立了。 局长孟久合首先组织少数技术人员,查阅了渠首和渠尾的绝对高度,这条长达二百余里的引岗渠干渠只有29.57米的落差。落差虽然小了点,但通过特殊的搓板式设计方法,渠水完全可以从岗南水库大坝平流到元氏八一水库。孟久合心中有了底,他站在巍巍大坝,遥望东南崇山峻岭,想到柏坡岭下的清水,就要穿山越岭流向平山、获鹿、元氏干旱大地的时候,心中生出无限遐思。 1969年4月7日,一辆绿色的大卡车把由32人组成的勘测队送往岗南水库大坝。引岗渠全线勘测工作开始了。 这支精干的水利尖兵由三县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地区水利局的同志和华北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组成。负责人是水利局的位长远和物理研究所的杨旺销同志。队员有地区水利局的朱方聚、吕存礼,物理研究所的李加灵、李树勤,获鹿县有张文庆、宋正华、李织勤等,平山县有刘志庭、王小申、周志东等,元氏县有王世英、陈志新等。勘测队首先参观了西柏坡革命纪念馆,使这支队伍充满了革命的豪情。他们身背肩扛测量仪器,徒步爬山越岭,涉水下涧,如当年行军打仗一样。高山梁,沟谷底,河床上,田野里,一面面彩色三角旗迎风招展,像一团团腾腾的火苗在燃烧。 他们每到一处号房子,派饭,清扫住处,当地的老百姓好奇地看着这支神奇的队伍。他们早、晚在老百姓家吃饭,中午带两个硬干粮和一壶水,在野外就餐。 勘测队经过三个多月的野外勘测,集结到获鹿县招待所搞设计。初秋,终于把宏伟的引岗蓝图呈献在世人面前。设计方案完成后,经研究,先报石家庄地区,然后又分段报河北省主管部门审查。 公元1969年11月1日,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石家庄地区水利局召开由副局长沈晓主持,获鹿、平山、元氏三县领导缑增福、王明安、周欣及县水利局负责同志参加的重要会议。会上,达成了共同修建引岗渠的联合协议。会议室里掌声雷动,随着三只巨大的手“啪”地一声,紧紧地握在一起那一刻,预示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开渠引水战斗就要打响了! 群众、领导、专家期盼水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岗南水库,这决不是巧合,这是人民的抉择,科学的抉择。引岗渠的宏伟蓝图,不只是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图纸上,而且还展现在人民的心中,缑增福总是这样想,也是这样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