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古城西门外,太平河南岸的幸福桥头有“引岗渠纪念碑”一座,古朴典雅的六柱碑亭,雄伟高大的六面碑身和厚重的浮雕碑座矗立在精雕细刻的青石台阶之上,整个碑亭气势壮观。
碑身正面(北面)是“引岗渠纪念碑”六个行书大字,碑身的背面(南面)是碑文:
水利乃农业之命脉,渠道为灌溉之经络。鹿泉大地,十年九旱,农桑无保,粮棉屡歉。岁至己酉,获倡平、元两县,集万众,战五载,制天命而用;投巨款,巧设计,饰地貌成渠。银龙入沃野,水随人意流。昔日荒坡秃岭,今朝林茂粮丰。众念库留引水洞预见深远,齐赞渠越丛山涧业绩非凡。此举造福人间,堪称党的英明,制度优越,群策群力之大成。为缅怀献身英雄,纪念贡献卓著者,特于通水十周年之际,撰文树碑,使引岗精神永存。
中国共产党获鹿县委员会
获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获鹿县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获鹿县委员会
公元一九八四年五月一日立
在碑身的东北面和东南面,是修建引岗渠时光荣牺牲的同志的小传。开头首先写着“纪念奋战引岗渠光荣牺牲的同志们”的几个较大的字,然后是“英雄驱旱魔,日月换新天。引岗渠的建成,是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驻获各部队、各单位大力支援的结果。史永计等二十四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纪念奋战引岗渠光荣牺牲的同志们,特刻碑铭志。”一段文字。
下面是牺牲了的同志的小传。
史永计,男,石家庄市郊区赵陵铺村人,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修建引岗渠时,任获鹿县施工团王常峪分团副团长。1971年9月10日,军民团结隧洞发生塌方,他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抢险队顽强战斗,不幸英勇牺牲,终年36岁。
(《冶河灌区志》载,史永计英勇牺牲以后,中共获鹿县委做出决定,通报全县,号召全县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他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后来经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追认史永计为革命烈士。)
傅满祥,男,共产党员,民兵连连长,获鹿县高庄乡小毕村人,1971年12月28日在冶河工地光荣牺牲,终年37岁。
贾洪亮,男,民兵连长,获鹿县故城乡北故城村人,1971年10月27日在冶河工地光荣牺牲,终年26岁。
王尚文,男,民兵排排长,获鹿县故城乡双庙村人,1973年12月5日在获鹿靶场工地光荣牺牲,终年23岁。
张昌勇,男,获鹿县城关镇七街人,1970年4月13日在红光洞工地光荣牺牲,终年28岁。
苏鸣岐,男,获鹿县韩庄乡小车行村人,1971年6月18日在王常峪工地光荣牺牲,终年21岁。
田振宪,男,获鹿县寺家庄乡东营西街人,1972年1月2日在王常峪工地光荣牺牲,终年22岁。
张焕德,男,获鹿县铜冶乡南故邑村人,1972年1月16日在王常峪工地光荣牺牲,终年20岁。
杜书文,男,获鹿县秦庄乡郑村人,1974年6月26日在施工团炸药厂光荣牺牲,终年20岁。
王吉平,男,获鹿县山尹村乡山尹村人,1974年6月26日在施工团炸药厂光荣牺牲,终年41岁。
李景田,男,获鹿县山尹村乡南平同村人,1974年6月26日在施工团炸药厂光荣牺牲,终年22岁。
李建增,男,获鹿县铜冶乡南铜冶村人,1975年1月11日在韩庄隧洞工地光荣牺牲,终年19岁。
赵生海,男,获鹿县铜冶乡南铜冶村人,1975年1月11日在韩庄隧洞工地光荣牺牲,终年20岁。
李文洋,男,获鹿县铜冶乡南铜冶村人,1975年1月11日在韩庄隧洞工地光荣牺牲,终年25岁。
吴志刚,男,获鹿县永壁乡西良厢村人,1974年6月15日在东方红明渠工地光荣牺牲,终年19岁。
杨二娃,男,获鹿县李村乡南白砂村人,1975年12月20日在王屋山采石场工地光荣牺牲,终年48岁。
马士民,男,获鹿县高庄乡南新城村人,1975年11月28日在石井采石场工地光荣牺牲,终年29岁。
聂志军,男,获鹿县申后乡方台村人,1975年1月2日在李庄山采石场工地光荣牺牲,终年22岁。
张纪英,女,获鹿县韩庄乡钟庄村人,1975年12月在韩庄明渠工地光荣牺牲,终年19岁。
高素花,女,获鹿县寺家庄乡南龙贵村人,1976年1月21日在井陉县洛阳土洞工地光荣牺牲,终年18岁。
张存城,男,获鹿县永壁乡莲花营村人,1976年3月21日在井陉县方口渡槽工地光荣牺牲,终年20岁。
姚更辰,男,获鹿县石井乡山前封庄村人,1974年7月24日在土门工地牺牲,终年19岁。
张昌福,男,获鹿县城关镇七街人,1970年11月26日在岗南工地牺牲,终年37岁。
吕增华,男,获鹿县城关镇四街人,1970年6月在岗南工地牺牲,终年24岁。 。
后边是“荣誉属于创造历史的人们!奋战引岗渠光荣牺牲的同志们永垂不朽!”几个较大的字。
在碑身的西南面是“后记”碑文是:
一九五七年,我省在岗南兴建一座大型水库。为了发挥效益,建库时,设计者远见卓识,在大坝南端留下引水洞,为修建引岗渠提供了条件。但因多种原因,引水事宜长期未决。一九六九年四月,获鹿积极倡导,在石家庄地区的支持下,会同平山、元氏共建引岗渠工程,当年勘测,当年施工,经寒历暑,奋战五年建成。通水后,改变了获鹿县农业面貌,全县人民对集资出力,血汗汇成的壮举,铭记在心,纷纷要求树碑纪念。为此,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集中民意,决定在县城太平河南岸建碑一座,昭示后人,以资纪念。
在碑身的西北面,首先是“引岗渠简介”几个较大的字,然后是正文:
引岗渠,位于石家庄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贯穿平山、获鹿、元氏三县,干渠全长二百多华里,引水流量二十二秒立米,可灌溉四十四万三千亩丘陵岗坡地。渠首始于岗南水库,到冶河分为高、低两线。低线由倒虹吸穿过冶河引入获鹿县源泉渠;高线经渡槽横跨冶河流至元氏县的八一水库。沿途穿过二十多个山头,跨越五十多条沟河。修建各种建筑物四百五十余座,其中,隧洞七个,全长十一华里;大、中型渡槽十八个,全长六华里;倒虹吸三个,全长一点五华里;闸、涵、桥四百二十三个。总工程量七百五十四万立方米,投工一千三百八十万个。获鹿县承担了其中的十五项大型骨干工程和三百三十五座中、小型建筑物,以及明渠开挖六十六华里,占总用工量的百分之七十,受益面积二十六万四千亩。
厚重的碑座经过精心的构思,整个碑座都是用获鹿上等的石材,并且精工制作了浮雕图案,正面(北面)是技术人员眼望经纬仪正在勘测,从身材和宽宽的前额和头型来看好似土专家张文庆,身旁记录的女同志大概意为技术员宋正华,其余像貌各异,代表众多技术人员,可见策划者对技术人员是如何的尊重;东北面是以岗南水库大坝为背景的引岗渠水闸,水闸上方的横眉雕刻着毛泽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八个大字;东南面是战斗在隧洞的民工,头带安全帽双手搬运物料意在英勇地战胜塌方;南面是军民团结隧洞的出口,渠水滚滚而流,象征着军民友谊绵绵悠长;西南面是冶河枢纽,高大的渡槽凌空而架气势磅礴,古今罕见;西北面是获鹿县城西边土门关旁边的引岗渠人民渡槽,她可以和赵州石桥媲美。整个碑亭浑然一体,景色壮观,她成为获鹿县城的一大景观,不时地有人在那里驻足观看,缅怀引岗英烈,盛赞引岗工程,追忆创大业的前辈。那里成为对下一代进行艰苦创业、传统教育的良好基地。通观整个碑亭,没有一届领导人的名字,没有一点他们的事迹,但是他们艰苦创业、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广大人们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