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引岗情》 > 第三编 永恒追忆 > 内容阅读
骨灰撒进引岗渠的人 杨兰柱

在引岗渠通水三十周年之际,我们缅怀纪念一位对水利事业,对修建引岗渠怀有特别深情的人,并揭示一个有关他鲜为人知的往事。他生前曾嘱咐后人,死后将他的骨灰撒向鹿泉市引岗渠中,这在我们水利史上还是极为罕见的。他就是原获鹿县(今鹿泉市)水利局副局长潘志光老人。
1988年的一个秋日,一辆黑色的轿车驶进鹿泉市水利局大院。车上有潘之光老人的骨灰盒——这个从北京远道而来的骨灰盒由他的两位亲属陪伴着。鹿泉市水利局局长李爱增及何中海会同冶河管理主任徐静等同志也乘车出发。二部轿车平静地驶向引岗渠石浪涧沟渡槽。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奏着哀乐,缓缓的渠水宛若将人们的思念之情拉扯……。大家面对潘志光老人的骨灰盒再次行礼致哀,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由李爱增局长将骨灰一把一把地撒向引岗渠中,顺水流向远方,流入沿渠的大地、渗入鹿泉大地,河北大地,祖国大地。
时隔6年后的1994年12月15日,潘志光的老伴 病故,其外甥男女冯淑霞、马利也遵照二位老人遗嘱,将骨灰从北京运到鹿泉市水利局,鹿泉市水利局何中海等同志陪同,将骨灰撒进引岗渠中,与潘志光老人一样随渠水流入鹿泉大地。
一个籍贯为外地的人,一个1938年即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辗转多地,工作也几经调动的人,最后竟对水利工作,对引岗渠产生了如此深厚感情,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是我们收集到的部分有关潘志光老人的经历和工作情况,以印证他的品行和对引岗渠的特殊感情。
潘志光是保定地区高阳人,1909年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经历参与了河北省当时闻名的高彝暴动,他机智勇敢,在敌占区恶劣环境下,多次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辛被捕。在敌人监狱中,他坚强沉着,由于敌人没有充分证据而被营救释放。
这本是段光荣的经历,可二十多年后却成了他被挨整的一个重大罪证。
1967年秋,“文化大革命”中,时任获鹿县工业局局长的潘志光因是一把手,级别又高,自然的当权派而被批斗。当查阅其历史简历,曾被捕而又释放,于是被扣上叛徒帽子,他被批斗的“级别”又升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加叛徒。他常常被游街示众,开批斗会时,令其低头、下跪、猫腰、做“喷气式”,折磨形式应有尽有。一个月、二个月……,长时间的体罚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潘志光身体日渐虚弱,但是他咬牙坚持着。他从不在群众会上喊冤、辩白。他坚定一个信念,这是群众运动,困难是暂时的,党和国家总有一天会拨乱反正。
1968年春夏交替时节,潘志光被分配到获鹿县最西边,太行山东麓一个小山庄,一边接受批判,一边接受监督劳动改造。这个三百多人的小山庄——白鹿泉乡西杨庄,当时还是个极其贫苦干旱的山村,不仅种地“靠天”,就连人、畜饮水也是靠旱井,水窑储存雨水。遇上连年干旱,就到五里地外担水。潘志光来到西杨庄,正值抗旱时节,社员们到五里地外的西胡申村担水点播玉米载山芋。潘志光已五十开外,尽管朴实的山村人特地为他准备了一副小水桶、轻扁担,但由于他个子不高,多年未干过重体力活,对于他来说,担水走路真比小孩子学走路都难。他当时穿着一双粽色凉鞋走在崎岖的山路和梯田小路上,左右闪晃,前后摇摆犹如风里点燃的蜡烛,随时会被风吹灭。他那双手捺着扁担,走路摇摇晃晃的样子,老百姓们并无恶意地说:看那小老头,真和《朝阳沟》里银环那架子一样。在地头休息时,社员们结合学习毛主席语录或什么报纸、社论,还要结合“活耙子”搞批判,这时,潘志光就会被当做“活耙子”站在那低下头或猫腰,接受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