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999、2000年度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竣工后即投入运行,经对所建工程定时观察和全面检查及实际运用考验,工程质量良好,为灌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节 灌溉运行效益
1、输水安全性增强,灌溉运用有保障
灌区的总干渠、干渠,由于建渠时工程质量差,未达到设计标准,尤其是跨自然沟100多座填方,年旧失修,护坡剥落,渗漏严重,险象环生,经常决口,在遭受“96.8”特大洪灾后,97年就发生决口7次,既造成水资源浪费,又违误农时影响灌溉,决口修复和冲毁耕地直接经济损失102万元。98、99年度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对渗漏严重的30座填方进行了除险加固处理。特别是西石桥、烟堡等3座填方在施工时发现渠底横贯渠道的空洞,工程的实施消除了重大险情隐患,3座填方地处平山县西石桥、烟堡村上游,一旦决口将冲毁耕地320亩,稻田40亩,还将影响村庄安全,仅此就可减少经济损失86万元。1999、2000年输水灌溉二百多天,没有发生一次停水和断水现象,输水安全系数进一步提高。
2、防洪能力提高,洪灾损失减少
灌区骨干工程沿山修建,汛期山洪影响渠道安全。干渠鹿泉市境内渠段地处太行山脚,74年开灌时,干渠右岸上游山上只有九里山一座采石场。近几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沿山已建有34座采石场,其只顾采石赚钱,不管治理,既破坏了植被污染环境,又给渠道淤积形成隐患,每逢降雨各采石场的废弃垃圾、山皮、碎石、石粉随洪水直接冲入渠内,不仅影响输水能力,而且极易造成堵塞决口。1998、1999、2000年度工程对隧洞进出口和沿山明渠易淤积段改建为暗渠2177米,并改造和完善了排洪设施,提高了防洪能力,减少了洪灾损失,鹿泉市境内山前沿山采石厂严重洪灾渠段将基本得到根治。以1999年7月4日—6日特大洪灾为例,从对历年洪灾严重段现场查看,已修建的明渠改暗渠段,及改建的排洪涵、桥都发挥了排洪和护渠的显著作用,未发生一处坍塌、决口和淤积,未实施的渠段,洪积严重,大部被淤平,并决口一处,直接损失42万元。
3、输水能力增大,水费收入增加
三期工程对总干、干渠严重阻水、卡水明渠段及建筑物进行了拓宽改造,提高了输水能力。原双孔桥阻水且输水期间中墩拦挂大量柴草,严重影响过水能力和输水安全。1998、1999、2000年度将33座阻水双孔桥拆除和改建为单孔桥,使渠道水流畅通,原双孔桥集中渠段同流量水位降低8~10公分。对骨干工程严重阻水段拓宽6处,如总干渠王常峪村东石渠段长476米,设计渠底宽6.6米,改造前为4.1米;曹庄深土渠段长1129米,改造前渠宽仅为4.5 米。并对渗漏和内边坡宜滑坡段进行了重力墙式砌石防渗。从而使输水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总干渠引水能力由10个流量提高到20个流量。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358提高到0.481,渗漏大大减少。每水灌溉周期由27天减少到20天,恢复灌区下游灌溉面积2.886万亩,扩大灌溉面积1万亩年增加水费收入63.3万元,提供了基础保障。
4、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灌区效益
鹿泉市山尹村、寺家庄镇,元氏县姬村镇6个自然村地处山前平原的3万亩农田,由于连年旱情严重,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机井干涸,变成旱地、半旱地。近年来县(市)乡村强烈要求灌区供水,以解决灌溉问题改善水利条件。灌区经过三年的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骨干工程输水能力提高,为扩大中下游农田用水提供了保障。2000年度新建马山头分干5709米,既解决了山尹村、赤良、后营、寺家庄等村1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由使灌区新增马山头管理所,安排人员6名,每年增加收入35万元。
5、运行管理费减少,岁修费用降低
灌区内近年干旱严重,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灌溉时经常出现高水位运行,为了保证输水安全,每水除管理人员定岗外,还雇佣专人对险段和水位高的渠段进行24小时监控。并用草袋、编制袋装土加高渠埂。98年度工程完工后,填方得到了除险加固,达到设计标准,今年放水4次,年可减少运行管理费 1.6万元。
平山霍宾台、七亩等部分渠段原为土、石渠和深渠段,每年汛期边坡冲刷和洪积平均深度达0.35米,渠道断面内杂草丛生,每年需清淤和割草。砌石防渗后,年可节约岁修费用13.5万元,并且巡渠道路的连通和量测水遥测遥控系统的建成,为工程维护和灌溉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