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渠量水设备的建设
1987年以前,各管理所之间虽然有测站,但名不符实,主要原因是干渠断面不规则,渠底凹凸不平,水流不稳,计量不准确,临时测桥由二根电杆搭放,长而不稳。观测水位临时划水尺,两名观测人员24小时昼夜工作,两小时观测一次,尽管劳动强度大,也不能及时准确测流,形成用水吃大锅饭。征费按地亩摊,严重影响计划用水的实施。
1987年到达1990年先后建立了南石桥测站、山前测站、大李庄测站、北寨测站、刘家会测站、范庄测站和王常驻峪等7个测站。新建仪表房、宿舍和专用测桥,以及连通器式的观测井。安装了HCJ1型自记水位计,配备了不同类型的流速仪,量水精度大大提高,实现了管理处对管理所按水量征收水费。
支(干斗)渠量水设备的建设
1984年冶河灌区首次在支渠上制作了部分梯形堰量水,由于缺乏经验,未考虑渠道纵破差异及适用条件,亦未考虑群众灌溉时能否接受等问题,不久即被毁。
采用流速仪和浮标量水,由于工作量大,不能及时量测,误差大,计量不准,只凭经验估计用水量,用水单位难以接受,水量浪费严重。1985年全国召开灌溉量水研讨会以后,本灌区先后修建了7种82处不同型式的量水设备。其中矩形量水槛62处,平底无喉道量水槽6处,无喉道量水槽2处,全宽堰3个,CST型量水表3处,喷嘴一处,标准断面5处。有70%的支(干斗)渠修建了量水设备,提高了量水精度,用水户既满意又信服,促进了节约用水和水费改革。
矩形量水槛的研制和应用
1986年1月,水利部水利电力科学院朱嘉英、河北省水利厅农水处宋锡章、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刘婴谷和叶文秀等专家学者来冶河灌区,实地察看,而后与石家庄地区水利局赵连春、苏日新及灌区主任朱振海、副主任胡双福、章金山等共同研讨量水设备问题,提出矩形量水槛的研制事宜。
矩形量水槛是改造了的弯顶堰,系我国研制的新型量水设备,很适合于山区、丘陵地带中小型灌溉渠道上量水。具有造价低,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操作灵活,质量好,精度高,使用年限长等优点。是年,冶河管理处与专家、学者合作,共同研制矩形量水槛。
参加研制的单位和人员有河北省水利厅农水处宋锡章和贺艳峰高级工程式师、中国水利电力科学院朱嘉英高级工程师、石家庄市水利局李增荣、赵连春高级工程师、冶河灌区管理处主任朱振海、副主任章金山等7人。因为冶河灌区的灌溉渠道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