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从柏坡岭下来》一书采访选编
首先采访修建引岗渠时的主要人物
座谈之后,经过简单的准备就开始了采访。当然,首先采访老书记缑增福同志,第一次采访他是2000年12月4日,以后又采访他多次。 1969年春夏,他从栾城县调到获鹿县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那时引岗渠正在测量。秋后,张永安主任调走,他主持全面工作。1970年初,任革命委员会主任。他不仅经历了鏖战引岗的全过程,而且,他是带领全县人民修建引岗渠的总指挥,他身先士卒,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对引岗渠的感情很深,每每谈到那艰难困苦、如火如荼的场景,他就心潮激动,陷入对战友深深地思念之中。上图不是采访他时的照片,而是后来向他汇报时的照片。
引岗工程总指挥杜英杰是采访对象的重点之一,他是缑书记最得力的战友之一,他是前线后方指挥战斗的一线总指挥,他和杜中华、高绍书、张文会等领导密切协作,对修建引岗渠做出了别人不可代替的贡献。他住在获鹿,到他那里去比较方便。但是,因为年龄较大,讲到一些细节问题,还得容他考虑考虑。
引岗工程用的技术人员有很多人,但是,像宋正华这样的科班大学生,又在引岗渠工程坚持到最后,且贡献比较大的,宋正华是重要的一位。引岗渠的主要建筑物,大都是张文庆出个样,然后,由宋正华等同志根据科学理论精确设计,精密计算,出施工图纸,她是张文庆的最好搭档。所以,宋正华对获鹿,对引岗渠的感情是很深的。1996年8月,他在电视上看到河北洪灾的新闻,马上给获鹿的老战友打电话,询问引岗渠的情况。当战友告诉她,有一些明渠被山洪冲坏或淤积,大型建筑物座座完好无损时,他悬着的心放下了,晶莹的泪水夺眶而出,凝聚者她们心血的引岗工程,经受了百年不遇洪水的考验,安然无恙,这泪水是发自内心高兴的流露。他在引岗工程完工以后,随着父母年岁的增大,她回山东济南父母身边了。所以采访她就不方便了,不过,我的求知欲促使我还是奔济南采访了他,而且收获颇丰。不过采访她时的照片丢失了,这是他2004年3月25日来获鹿参加引岗渠通水30周年座谈会故地重游的照片,和我陪她游抱犊寨的留影。
引岗渠是一项富民工程,鹿泉人们上上下下没有争议。而这个项目是怎么酝酿形成的,是不为人人所知的。经过多方打听,我们找到了当时获鹿县水利科的科长秘敬周和秘书黄犁,分别和他们进行了座谈。
高庚(照片中),文革前任获鹿县水利科代科长。他说1965年春末,随着源泉渠引水量逐步减少,获鹿县出现水田变旱田的现象,又提起引岗渠的事。1966年秋后,水利科的同志们逐步完成从岗南引水的整体设想,从岗南水库的引水到元氏县八一水库,继续叫“引岗济冶”。1967年春,高庚、张文庆、黄犁、张德恩(稍晚一点)等为了心中有底,进行实地勘察,并征得平山、元氏两县同意。1967年秋后,地县领导在没有取得省里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地区领导张屏东态度坚决,水利局沈晓等同志态度积极,继续争取。1968年,征询设计方案。1969年春开始测量,同时开始组织动员,上下反复讨论。
赵长根(照片右),1962年2月任公安局副局长。1964年秋公安局长参加四清大会战以后,主持公安局的工作。当年秋,获鹿县委成立临时常委会,由王明杰、韩增志、艾军、杜英杰、贡林庭等五人组成,主持县里的工作。1965年春天,增加列席常委赵长根、张建荣二人。赵长根说,引岗渠之所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久不衰,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是一个民心工程。这项工程议论了很久,上下反复讨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开始人们意见分歧很大。有的说,那得花多少钱,能修起么,源泉渠从开始到完工修了多少年?渠线一百多里才到我们这儿,水能流到我们这么,费半天劲,给平山修一条渠等等。有的说,“山里没有水,都成饿死鬼;山里有了水,更比平原美”。对修“引岗济冶”表现出强烈的愿望。1967年初,县委、人委被“夺权”以后,由“接管委员会” 负责,“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赵长根负责过政法和农业。这段时间虽然形势比较乱,但是,两派之间在引岗济冶的问题上没有分歧,那时农业学大寨的政治形势对这项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那时,乃至文革前后,获鹿县的农业学大寨没有走偏,没有耍花架子,实实在在为改变获鹿面貌办实事,不仅出现了一批好典型,在全县范围内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山、水、林、田综合治理,渠、路、树统筹安排,节水防渗等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引岗济冶”这个事一直没有停,水利部门的同志对这个事非常认真负责,一刻也不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