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岗渠建成通水,万民欢腾,刘子厚的视察,引起了省内外各级领导的注目,纷纷组织团队前来参观,多家媒体争发通讯和评论。
1973年11月14日,河北省山区建设会议代表参观引岗渠。同时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县千余名海河劳模到冶河枢纽参观。
1974年9月21日,河北省直单位和全省11个地区的800多名领导由省委副书记吕玉兰带领参观冶河枢纽工程。
从1974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和省市报纸、电台连续报道平山、获鹿、元氏三县人民修建引岗渠的长篇通讯、理论文章和在战引岗中先进人物的英雄模范事迹。新华社摄影记者袁浩及省地媒体拍摄冶河渡槽照片,在报刊登载,并在广交会展出。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到引岗渠拍摄,为影片《大旱夺丰收》提供素材。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到引岗渠拍摄为影片《旧貌换新颜》提供资料。
1976年5月21日,参加北方三夏生产现场会的同志,在农林部副部长杨立功的带领下参观冶河枢纽工程,称赞这是河北的都江堰。
1976年5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和农林部长沙风,在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副书记吕玉兰,河北省军区司令员马辉,石家庄地委书记孙吉全,获鹿县委副书记杜英杰等同志陪同下,视察引岗渠冶河枢纽工程。陈永贵感慨地说““这是中国的第二条红旗渠”。
![]() 引岗渠的通水,使获鹿农林牧副全面发展,五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大大 改变。1977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机物再循环考察团一行二十多人,参观引岗渠后到获鹿县百尺杆、大河、东邵营等地考察。
从1973年到1978年,接待了除台湾以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书记、副书记及革委会的领导和各界人士三万多人,引岗渠成为全国引人注目的地方,引岗渠走出河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现在这些事虽然已经过去多年,成为过眼烟云,但毕竟在鹿泉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