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上半年,王常峪、霍北庄两个隧洞向纵深发展,获鹿、元氏所承担的明渠开挖和建筑物全面开工,元氏县承担的马冢河倒虹吸麦收前就竣工了。下半年获鹿县承担的温塘河渡槽、冶河枢纽开工,平山县所承担的工程全面开工。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呈现千军万马战引岗的阵势。
但是,这一年是引岗渠最艰难的日子。
随着引岗渠全面开工,资金物资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越来越多,运输力量越来越显得薄弱,各类技术人员越来越显得缺少。
王常峪隧洞随着工程的进展,沥水越来越厉害。那里的石质属片麻岩,不见风像铁疙瘩,见了风像豆腐渣。隧洞一经排风正常,洞顶、洞壁的岩石就开始风化,加之沥水冲刷,塌方逐步严重,问题越来越多。隧洞里四面冒水和下雨一样,干活的民工穿着雨衣也被湿透了,脚下是哗哗的流水冰冷刺骨。而且,随着隧洞的延伸沥水的增加,塌方越来越严重。
车行公社车行大队和辛庄大队承担的11号竖井,有一个“硬骨头排长”,他的名字叫李吉瑞,当时他才24岁。人们称他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战士”。
1970年5月,隧洞沥水越来越大,塌方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同志怕危险想回家了。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吉瑞同志来到了工地。他和同志们学习毛主席的《愚公移山》,他和同志们讨论修建引岗渠的好处,使同志们安心工地,积极参加引岗施工。他不仅是一位带领全排战沥水、战塌方隧洞施工的好排长,他也是一名出色的宣传员。业余时间帮助连队搞宣传从不讲价钱,饭前班后帮助房东干打水扫地总是带头干。
1970年12月20日,井上寒风刺骨,井下沥水成溪,塌方频繁。李吉瑞和他的战友们不顾这些,你追我赶争向元旦献厚礼。整个11号竖井出现热气腾腾“抓革命,促生产”的的竞赛局面。他们虽然对隧洞内西南角多次排险,但是,枣儿、核桃大的碎石块不断从隧洞顶部落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民工们积极报名下井搞突击,打速决战。李吉瑞带领他的战友们,戴好安全帽,落实一切安全措施,开始对这段隧洞进行衬砌。他们正在紧张垒砌的时候,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一块大石头从隧洞顶部塌了下来,石头溅起的水花使人们睁迷了眼,突然有人喊,吉瑞被砸住了,人们揉了揉眼睛,四下观望,发现一块数百斤重的大石头压在了李吉瑞的腿上,他昏倒在地。大家把他从隧洞中抢救上来,他清醒后,忍着巨痛询问伤着别人了没有。听到这里出了事故,领导和医生及后勤的同志都来了,经战地医生检查处理后迅速护送到了温塘医院。
次日清早,领导和同志们去看望他,还没等同志们开口,李吉瑞同志就说:“西边的塌方处理了没有,……能不能保证日进一米三?”他虽身负重伤,还在念念不忘工地施工。当连队领导给他念同志们给他的慰问信时,他含着眼泪说:“请转告同志们,我伤好了还回工地参战,完不成任务决不下火线”。连队领导回到工地向同志们汇报了李吉瑞同志与伤痛搏斗的惊人意志和伤好还回来和大家继续战斗的决心,进一步激起了大家对“硬骨头排长”的崇敬,也进一步坚定了大家战胜塌方的决心。
李吉瑞的右腿伤势很重,主要血管被砸断,需要把右腿锯掉,当医生和他商量时,他说:“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连死都不怕,我锯掉一个右腿算什么!”手术过程中,痛的他满身是汗,把被子都湿了,他没哼一声。李吉瑞的事迹感动了医生,也感动了引岗战士。11号竖井的同志们为有这样的好排长而骄傲。高高的井架上“四好排”的红旗迎风飘扬。
王常峪隧洞抗沥水战塌方
冶河枢纽首先开工的是倒虹吸,这项工程是先挖一条宽5米,深8米,长622米横穿冶河的深沟。要是在土岗上挖,土再硬,石再坚,也不是个大问题。这是在河滩里,而且冶河是常年性河流。
那年虽然天旱,但还是有水的,不仅地面上有水,地下水量更丰富。他们先在上游搞一个水坝,把地上、地下的水引走,然后开挖那个深沟。随着沟的加深,地下水开始涌入,天气也一天天转冷。民工们在地槽里挖取泥沙卵石,水灌满了胶鞋,渗透了雨裤,腿脚冻得发紫,手上崩满了条条血口。地槽岸边的抽水机日夜不停地运转,也很难保证开挖工程的顺利进展,抽水设备出现故障,就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
渡槽基础开挖更是一项艰难的工作,特别是第23至28号的六个槽墩,处在河床西部的副河道中心,冲刷深度较大,要挖二十七、八米才能挖到岩石,是最艰巨的地段。他们挖了8米多深就无法施工了,越往下边挖水量越大,县里想方设法筹集了20多台抽水机运到了工地,连同社队自带的水泵,每个槽基7、8台机器不停地抽水,也不能解决问题,人工开挖无法达到要求深度。天气越来越冷,冶河工地施工处在最艰难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