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3月25日,纪念引岗渠低线通水受益30周年座谈会在鹿泉市召开. 1.右起原获鹿县引岗施工团政委徐静、原县委书记缑增福、原施工团技术员宋正华,在引岗渠冶河渡槽旁留影。 2.右起原引岗施工团技术员宋正华、政委徐静,鹿泉市市长安树国,在引岗渠冶河渡槽旁留影。 3.原获鹿县引岗施工团技术员宋正华,在她亲手绘制的引岗渠冶河渡槽旁留影。 4.右原获鹿县引岗施工团政委徐静,左鹿泉市市长安树国,在冶河渡槽引岗渠纪念碑瞻仰。 5.纪念引岗渠低线通水受益30周年座谈会在鹿泉市召开。在主席台就座的同志有原获鹿县委书记缑增福、副书记杜英杰,引岗渠施工团政委徐静,石家庄市水利局副局长赵卯生代表市水利局在座谈会致辞,鹿泉市市长安树国代表三县(市)在座谈会上致辞,石家庄市水利局副局长陈金城主持了会议,参加座谈会的还有鹿泉市委副书记张云雁、副市长王顺才、元氏县副县长王国斌(平山县副县长因故缺席),冶河灌区管理处主任侯银亭在座谈会上发言。
7.参加纪念引岗渠低线通水受益30周年座谈会的同志到鹿泉市引岗渠纪念碑敬献花篮。 8.参加纪念引岗渠低线通水受益30周年座谈会的同志到引岗渠冶河渡槽参观。 9.参加纪念引岗渠低线通水受益30周年座谈会的同志到引岗渠冶河渡槽参观后留影。 石家庄市冶河(引岗渠)管区管理处供稿
二、鹿泉联苑——纪念引岗渠通水三十周年 鹿泉联苑 千秋善事,一水流芳。(康焕银)
2005年清明节,鹿泉市直工委组织50多名新党员到革命烈士齐计三墓祭奠,缅怀革命先烈,到引岗渠冶河渡槽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学习引岗精神。市直工委书记牛书平讲话,勉励新党员牢记宗旨,以英雄为榜样,立足岗位,胸怀全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做新时期合格党员。副书记崔振良主持宣誓仪式。下边是牛书平同志在参观引岗渠,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2005年4月5日
1.2006年10月13日,鹿泉市教育局、团市委、少工委悬挂在引岗渠纪念碑碑亭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匾。 2.2006年10月13日上午共青团鹿泉市委、鹿泉市教育局等单位举行庆祝少先队建队57周年暨引岗渠纪念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主席台就坐人员左起:获鹿镇五、六街小学副校长路孟刚、鹿泉市教育局干部张美书、团市委副书记范鸿雁、团市委书记曹慧庆、原引岗渠获鹿施工团副团长贡承顺、老干部局副局长梁建章、鹿泉市教育局干部齐伟等。 (鹿泉市团市委供稿)
记述原石家庄地区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修建大型跨流域水利工程——引岗渠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水从柏坡岭下来》一书已经出版。该书高度赞扬了三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在引岗精神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该书是由鹿泉市原工商局长谢树坤,鹿泉籍原石家庄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张书亭和元氏县的远冰三同志合作撰写的。该书的出版得到了石家庄市水利局和鹿泉市委等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作者和水利部门赠送鹿泉市离退休干部和“老引岗”4000册,赠送鹿泉市、平山县、元氏县等4000册,以表示大家对写作此书的支持。 1、上寨公社(乡)自从引岗渠通水才彻底脱贫,天天吃上白面卷子。上寨村老支部书记陈银贵今年82岁,在村里多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他是鼓励谢树坤写作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 2、上寨公社(乡)北寨村党支部书记张万喜,修建引岗渠前后曾任获鹿县革委常委,参加过引岗渠的选线工作,是修建引岗渠的促进派,为修建引岗渠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鼓励谢树坤写作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可惜他前年过世了,没能够见到本书的出版。这是谢树坤在向张万喜的儿子赠书。 3、一些中青年干部对引岗渠也有极大地兴趣,他们纷纷前来领书。
2008年4月10日,《燕赵晚报》B16“副刊|读书”版,“史海钩沉”专栏,在显著位置登载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尧山壁《柏坡岭下的“红旗渠”——读<水从柏坡岭下来>》一文。(全文如下) 柏坡岭下的“红旗渠” 记得前几年张书亭给我说过,他们想写写引岗渠。我对这项水利工程有些了解,它跨山越水,工程浩大,如果放在今天施工,应该算得上国家级重点工程了。我当时十分支持他的想法。但好长时间再没听到什么消息,虽然我们每年都有几次小聚。谁知三年之后,他居然把这部约有二十余万字的书稿送给我,让我提提意见或者写点什么。 首先,我被《水从柏坡岭下来》这个书名所吸引。名字起得贴切自然,既点出本书的内容主题,又不是很直白,把他们试图弘扬的西柏坡精神隐逸其中,这是作者对引岗渠工程深刻感悟和提炼的结果。这本书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中的人名、地名、时间大体上都是生活中原有的;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字朴实,值得一读。 我很欣赏他们的创作态度和选择题材的勇气。三位作者都是儿孙绕膝、六十岁出头的人了,过去曾经发表过一些作品,但搞长篇报告文学还是第一次。如果不是对文学的痴迷,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会自找苦吃,啃这个大块的硬骨头。 引岗渠是三十多年前建成通水的。它的竣工使获鹿、元氏、平山三县五六十万亩干旱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田。随着时间推移,其效益不仅未减,反而更加显著。可以说没有引岗渠,就没有河北省省会西部山区的蟠龙湖、龙凤湖、九景山庄、海山公园、新动物园等诸多景区,就不会有从根本上改变石家庄市生态环境的环城系列水上园林。引岗渠至今是石家庄历史上自己建设的最大农田水利项目。 在引岗渠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有工程浩大与资金物资不足的矛盾,有工程技术要求高而技术力量单薄和设备工艺落后的矛盾。最大的矛盾是工程上马与反对上马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决策、施工到试水的始终。这种矛盾斗争表现在许多方面,有时还很激烈,甚至直接涉及到引岗渠的生死存亡。 本书作者选择了尊重历史,直面矛盾,并反映了解决矛盾的全过程。但他们不是为了作品生动而故意渲染夸大矛盾,而是站在历史的、全局的高度,客观、公正、科学地看待不同意见,不以成败论英雄。作者在妥善处理这一尖锐矛盾时用心良苦,对持有不同意见者毫无丑化、批判、贬低之意,反而多有肯定和褒扬。这样写有事实依据,也合情合理,语气温和,留有余地,恰到好处。既描述了引岗人民在不同意见的压力下顽强拼搏的一面,表现了他们的胸怀大度,人物更加丰满,又不损害对立面的形象。我相信广大读者、包括当年对工程持不同意见的人看了之后,也会心服口服,一定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效果。 二百里引岗一条河,二百里引岗一支歌。清汪汪一渠春水,是热血奔流,是情感宣泄,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涌动。引岗渠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也给子孙留下了受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河南林县有条红旗渠,河北石家庄有条引岗渠。两条人工长河,一南一北,飘落太行,联袂共舞,展示着当代新愚公的风采,太行儿女的雄姿。说引岗渠是“第二条红旗渠”是当之无愧的,只不过引岗渠还不够重视文化的挖掘,宣传得太少太少,还不像红旗渠那样名扬四海。这部报告文学的作者们为引岗渠写书立传,为引岗文化增添了精彩的一笔。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文坛大家到这里采风淘金,使引岗工程大放异彩。 总之,这部史志性报告文学写得还是成功的,某些方面还有创新,颇有新意。但是由于作者是第一次搞长篇,难免存在不足。一是全书写得人物众多,上至省地县领导、军队领导,下至农村干部、基本群众、技术人员,大约有一百二三十人。这说明引岗渠的建成,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上上下下努力的结果。但人物多了,重点就不那么突出,有些人物写得比较好,事迹典型,形象生动、逼真;有些人物则显得单薄。二是全书结构上的纵切面是按工程时间顺序和矛盾演变过程一贯到底的,而横切面是以不同故事、不同人物、分门别类、成章成节写的,有相对独立性。由于横切面较大,个别地方使人感到脉络不十分清晰。如有机会再版,希望作者进一步向文学精品看齐,修改得更好一些,水平更高一些。
1、在冶河渡槽东端,大家刚一下车,遇见了当地的老百姓,谈起修建引岗渠的事,大家有说不完的话题。 2、记者赵红新和董子凝在鹿泉市西门外仔细地瞻仰引岗渠纪念碑。 3、冶河(引岗渠)管理处主任崔京平,在鹿泉市西门外引岗渠纪念碑旁,向记者赵红新等同志介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