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渠简介 > 主要建筑物 > 内容阅读
红光隧洞

    “红光隧洞”位于岗南水库大坝右下侧的霍北庄附近。引岗渠水从水库泄洪支洞引出后,经300多米长的砌石明渠进入隧洞,洞长389米,高5米,宽4.9米,过水流量22立方米/秒,该隧洞1969年12月动工,开始获鹿县施工团直接负责王常峪隧洞和这个隧洞,1970年5月兵分三路以后,归王常峪分团领导,主要领导有陈景元、林增福、杜建民、石正瑞等,施工员————。

    承担隧洞施工任务的是获鹿县城关公社,公社革委会主任(书记)先后是黄珊(1968年1月至1970年8月)耿志文(1970年8月至1975年7月)在公社任职,到隧洞工地负责的公社干部先后是——徐敬宪(———)和革委会副主任杨庆昌(1971年2月至1976年3月)在公社任职,施工营教导员的是从七街大队抽调的干部王振中,营长是从五街大队抽调的干部梁才。城关公社400多名干部民工参加了施工。由于城关公社人多地少,妇女劳力多,男劳力少,引岗渠开工,男劳力不足,他们的娘子军来到工地,还成了这里的主力军。由于妇女多,特别组建了一支铁姑娘民兵连,在共产党员副营长黄月英的带领下,同样担负隧洞的掘进和运输,他们和男同志一样,打眼放炮,拉车出渣,一点也不逊色。在霍北庄隧洞工地,有一个年近花甲的老红军吴占洲,曾经被塌方砸断肋条不下火线,在战引岗的施工中出任一连连长,发挥我军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引岗英模。

    1971年4月8日按原计划将隧洞凿通,该洞开凿之初见水少,无塌方、故无衬砌。隧洞打通后不久,请各方人士参观,离休军队干部张建荣看后指出洞中岩石不耐风化,必须衬砌,不久便发生严重塌方。1971年4月中旬,获鹿县城关公社愉快接受衬砌任务,开始清理塌方,衬砌隧洞。1971年5月 王常峪分团负责人委派在工地参加劳动的文革前源泉渠干部康金禄到霍北庄隧洞工地代表团部负责,协助城关营工作。塌方逐步扩大,塌方的地方有80多米长,在16米的地段,塌透了天,塌方量达4万多立方米,形成了高41米,口径为1600多平方米的“通天洞”。清除塌方,隧洞拱券,比第一次施工困难更大,干部民工们深入塌方区,听动静,查险情,摸索观察塌方规律,组成抢险突击队。以顽强的毅力,苦干、实干加巧干,创造出“短进快砌”,“悬空拱券”等办法抢攻塌方区,战胜了塌方,闯过了险区。全部工程于1972年9月胜利完工,共完成土、石方和砌体6万多立方米,投工32万个。

    该工程系最早开工的建筑物之一,又在渠首,经过千辛万苦,艰苦奋斗,战胜了塌方,终于取得胜利,为整个引岗工程的顺利进行显露了一缕曙光,故将原名霍北庄隧洞命名为红光洞。

上一篇:跃进渡槽
下一篇:建筑物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