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渠简介 > 引岗渠简介 > 内容阅读
冶河渡槽

 无数的人们看到雄伟的冶河渡槽,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被她的丰姿折服。可她成长过程中的苦难有多少人知晓呢?下边贴几幅照片以飨读者。

 

 

  

 

 

  

      冶河渡槽是引岗渠的标志性工程,引岗渠的所有大型建筑物,经过三十多年的使用,特别是经过1996年8月特大洪水的考验,固若金汤,稳如泰山。

 

     1970年秋后,获鹿县施工团在冶河枢纽工地摆开战场。茫茫河滩,乱石滚滚,水里潺潺,他们首先在工地上游截流,让河水改道,为倒虹吸和渡槽的施工创造条件。

 

       渡槽所需石料,要求极为严格,工地附近不能解决,要到几十里外的获鹿县、井陉县境内去开采。运输主要是畜力车和人力车,机关干部和农民一样去拉车运送货物。

 

       采料石要求有相当技术水平的石匠,平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各公社走自力更生道路,自己解决石匠问题。由于大批男劳力都到引岗前线,生产队支持工作的多数是妇女。于是各公社纷纷组织起妇女石匠队伍。拥有采石技术之长的石井公社及时派出技术人员到各工地(石场)传授杵料石技术。女石匠们虚心“拜师学艺”苦练本领,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十万多方的料石多出自这些巾帼手中。

 

 

    修建冶河渡槽,首先要在河滩中开基建墩,每个槽墩都必须在河底基石上,有的要下挖二三十米。施工全凭民工们的锹镐、箩筐,一镐一镐地刨、一锨一锨地铲,一筐一筐的提。虽然民工们已拦河筑坝搞截流把河水排放,余水还是很多,开始,用水桶接力式的往外淘。最困难的时候是1970年冬、1971年春,天气寒冷,地下水汹涌,机械设备短少,施工条件相当艰苦。后来,获鹿县革命委员动员全县机关、厂矿及驻获鹿单位,“各显神通”支援冶河枢纽工程,县财政也筹措资金,这样,为工地购买一批提水器械,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河道中心几个槽墩,也是最高的几个槽墩的基础,挖了30余米,仍不见基石,而且地下水量很大,4台5寸水泵不停地抽也抽不干。在地区帮助下,县革委领导到兄弟县求援,兄弟县派技术人员带着设备来到这里,采取钻孔下管真空灌铸方法,将基础打到河底山根石上,解决了施工难题。

 

 

       随着槽墩的升高,提升物料成了问题,民工们用贡林庭总结的“六人抬,六人架,六人前后推和拉”的办法把料石运上去。

 

       后来李村公社民工宗清俊等人在技术人员帮助下,创造出“独杆摇臂土吊车”——塔吊的雏形,解决提升问题。

繁忙的、壮观的冶河渡槽工地

对工程精益求精,为了使渡槽美观结识,他们在为渡槽勾缝。

穿过20多个山头,50多条河流,修建大型隧洞8个总长5663米;大型槽涵9个总长2909米;大型倒虹吸3个总长704米。

 

 

 

 

 

 

上一篇:引岗渠纪念碑照片
下一篇:宏伟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