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首页 > 外地新闻 > 内容阅读
毛泽东不愧辩证法大师

 

——读《矛盾论》有感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石志刚
2011年08月08日14:1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哲学家。他在哲学领域的贡献在于系统地阐释了马列主义哲学思想,并将这种哲学思想运用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当中。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把唯物辩证法的有关概念进行分类、总结、概括,进而成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典范文献。正如他所说:“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下面,我们就按照他提出的几个唯物辩证法概念和思路进行一下分析,来领略他非凡地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眼光和识见。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首先为我们讲解了哲学领域中存在的两种宇宙观,经过概念阐释和具体分析,得出应该正确坚持的宇宙观和应该坚决抵制的宇宙观的结论来。正如他所说,哲学领域存在这样两种宇宙观:“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这样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一方面,形而上学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赞同这个宇宙观的人,只是从事物的表象、感觉的印象和视野所辖的识见来断定客观事物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样做,往往会得不偿失,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会栽跟头;另一方面,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如果非要说它有某种变化,那只能是“事物外部”的“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拥护这个世界观的人,只能从眼睛中查看事物的简单变化,而不能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辩证法的宇宙观是这样的:“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一方面,信仰这个宇宙观的人,会从决定事物的“内部”来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是需要一定功力的,只有那种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层面,来追寻探索问题答案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另一方面,信仰这个宇宙观的人,还会从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通过对这种联系的分析和解读,才会加深对所要认识事物的了解。

  接着,毛泽东同志在这本书中,为我们介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概念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以及所产生的指导意义,并且还对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说明。

  他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具有以下两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一方面,他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就体现在世间一切事物中,称之为“事事有矛盾”,这些矛盾有大有小,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低级的有高级的,会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这就要求我们切不可忽视这些矛盾的存在,也不可以夸大或缩小矛盾的范围和影响,而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将矛盾的原貌勾勒出来;另一方面,他认为,矛盾的普遍性还体现在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称之为“时时有矛盾”,这个矛盾因为线性的发展变化而总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怎样探寻这个有着矛盾个体的规律,就成为正确认识和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

  他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更具有区分性:“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一方面,一事物与他事物总有不同,这种不同在哲学上讲是“区别”,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区别”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有了“区别”的存在,世界才会五彩斑斓;另一方面,一事物和他事物的这种“区别”,不是表面现象的数量或位置的不同,而是事物“本质”的不同,构成“本质”不同的那一部分才能够说得上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有什么样的紧密联系呢?他认为:“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这就是说,要想认识好事物,必须从宏观层面来看待矛盾的普遍性,要想认识透事物,必须从微观层面来看待矛盾的特殊性。

  在谈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又能通过对革命形势和军事斗争的例子,讲解得细致周密,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他认为,主要矛盾是这样出现的:“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到国际形势,小到日常小事,都离不开对主要矛盾的判断。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和法西斯国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矛盾,法西斯国家内部也有着矛盾,而牵涉全球大局的主要矛盾只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和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任何其他次要矛盾都要服从这个主要矛盾,有了这个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就更能分清敌友、团结一致、共同抗敌,这样就有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说,刚上高中的学生,有的面临角色的转换,有的面临学习的压力,有的面临早恋的现象,这些诸种成长的烦恼和矛盾中,我们说学习的压力是主要矛盾,因为它所反映出青年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以及高中教育的制度要求,抓住了这一代际学生的整体生理和心理的特质,而其他的则属于次要矛盾。

  他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这样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则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一个矛盾事物当中,存在很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举一个例子,从社会发展形态上来看,同一种社会制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是由这个制度是否是矛盾主要方面的性质决定的。比如,资本主义社会在封建社会末期,因为它在这个时候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性质是先进性和革新性,是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新鲜力量,因而能对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出现以后,因为它在这个时候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性质是贪婪性和扩张性,是象征着历史没落的守旧力量,因而会对社会起着消极的作用,这就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矛盾主要方面的不同性质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