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首页 > "两学一做" > 内容阅读
引岗精神锻炼人

被陈永贵称赞为“中国的第二条红旗渠”的引岗渠,通水至今已经四十年了。望着一渠碧水,流淌在鹿泉的沃野良田,别有一番甜蜜在心头!有诗为证:


 

 


红光隧洞领渠端,心近柏坡起步宽。

百里盘旋山淌绿,层波奔涌地生鲜。

当年鏖战何曾苦,旧地重游分外甜。

一寸凿通功万丈,笑谈引岗有深缘。

 1970年冬天,引岗渠第一洞——红光(霍北庄)隧洞,开工已经一年了。根据施工进度形势,负责工程任务的城关公社按照引岗施工团的调度,发出了增派援军的动员令。我荣幸地站在四街大队的舞台上,当着众乡亲的面,戴上大红花,享受大家的掌声。第二天下午趁了一辆破拖拉机,风风火火赶到驻地平山县朱豪村,第三天就披挂整齐上了工地。那时,开凿隧洞已经用上了从县办同阁采石场调来的空压机,不用人工打炮眼。民工的任务就是装药放炮、往外清运石砟。装满一铁车子石砟,从场面推至200米开外的洞口,连接上爬坡器,手扶车子升至十几米高的堆料场。

运送的石砟,都是放炮炸下来的,所以放炮也是重要的工种。四街民工连有几位老炮手,形势需要,总得培养新炮手。看看我现在文质彬彬的样子,谁能相信当年居然能成功点炮。记得第一次点炮,师傅是南关街第一生产小队的丁玉良,瘦瘦的但很机灵。一共有十八眼炮,他主动承揽台阶上的九眼,留下台阶下的九眼让我点。炮捻露出炮眼仅仅一尺长,一旦点着,望着一寸长的火舌,心里难免着急。丁师傅反复叮嘱不要慌张,火捻对准火捻,一个一个稳住神儿点,末了再仔细数一遍,千万别有遗漏,不然就麻烦了。俩人如约操作完毕,一声呐喊:跑!二百多米隧道,转眼工夫就跑到头,赶紧抓住爬坡器的钢丝缆绳升至洞外。不到两分钟,咚咚咚咚!——炮声接连响起。大家屏气凝神,数着炮声,好,十八个,平安无事!——免除了“排瞎炮”之苦。望着洞口翻滚着的青烟,我就想,其实,点着炮后稍微跑一段,按距离是炸不死人的。别忘了那是在山洞里,一旦脚下绊倒,甚至腿抽筋倒在半路,面对爆炸引起的冲击波,还不来个七窍流血、脑震荡什么的,也未可知。这是我人生之路难以忘怀的经历和磨练。

直到现在,我都难以相信,到百里外的引岗工地,辛辛苦苦干一天,没有分文所谓“补助”,只记十个工分,年底算账,顶多日值三四毛(角)钱,愣是没有谁讨价还价,甚或磨个洋工什么的。直到现在,我养成的工作态度就是尽职尽责,不求索取,甘愿奉献。在食品公司管库,成为石家庄地区模范仓库;国营县食品厂严重亏损,一片混乱,领导找我谈话,二话不说就像当年敢点炮一样,走马上任当厂长,一年扭亏,三年大变;在秦庄乡工作,同样面对别人不敢招惹的“告状村”,立下包村军令状,爱群众接地气,“包”出了安定团结;担任河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兢兢业业,成为联坛老将;领衔鹿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十七年,“全国楹联之乡”的殊荣已有十年。回想大半生,引岗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辛勤加快乐,无怨无悔。

思绪拉回,当时,城关营营长是挺有名气的梁才。我们四街民工跟班领队是营指导员徐敬宪。我和老徐比较熟,他是城关供销社干部,工作单位和我南顺城关旧家错对着门,隔三差五能见面寒暄。这回修引岗渠任务巨大,获鹿县的大小干部带头上阵,搜罗得差不多了,自然也包括老徐。五十开外的徐指导员,个头不高,倒挺敦实,大家的印象中,他从不当监工,更像普通民工。只见他头戴柳条帽,手握钢锨,前腿弓,后腿绷,一锨一锨石砟“飞”进铁车。干部的榜样就是示范,就是命令,干部不声不响的实干,胜过磨牙费嘴。小年轻们那甘示弱,小一点儿的石砟用锨解决,大一点儿的石块,干脆用手搬,装运石砟进度直线上升。那场面,用“战斗”一词形容,丝毫不过分,我后来有《沁园春·引岗情连西柏坡》,描写彼时彼景:

大好河山,百态妖娆,如是眼前。喜银龙鳞闪,青川浪涌,麦香催富,果色流鲜。水利兴农,风光百业,淡抹浓妆乡土篇。聊佳话,恰邀君煮酒,不免当年。  

炎黄烈史新篇,斗天地,开渠奔岗南。忆誓师柏岭,热身工地,何曾论苦,难忘攻关。世纪逢春,蓝图再染,创业精神只管添。心波起,正频传号角,任我翩跹。

当年,获鹿儿女鏖战引岗,涌现出无数的好干部,好民工,好夫妻,好兄弟,好姐妹。提到徐敬宪指导员,带领我们大战红光隧洞的情形,不免想起同样出自商业供销战线的老领导康金禄。

引岗渠开工以后,施工团急需懂技术、会管理的指挥人员,可是,当时各种人才十分匮乏。县领导解放思想,大胆启用干部和技术人才。

1971年春,红光隧洞凿通,需要及时衬砌,不料隧洞中出现了连续不断的大塌方,塌方把隧洞都塌透了天。城关民工营二次进场,随塌随清,随清随塌,以致三个月寸尺未进。

引岗济冶施工团把在王常峪工地的康金禄派到了那里,他给爱人打个招呼,骑上旧自行车带上铺盖卷,目标霍北庄一路猛蹬,而后一身扑进工地。面对隧洞中八十多米的塌方区,还有接近洞口处32米高,口径1300平方米的“通天洞”,他和民工一起排险情,一起定方案,创造了“短砌快进”、“悬空拱券”新战术。十八勇士战虎口,虎口之中抢拱券,指挥员也是战斗员,就像当年斗敌顽。

红光隧洞一炮打响,鞭打快牛不松套。县磷肥厂原料奇缺,人心涣散,生产难以为继,县里开的光禄山磷矿,找不到矿石。没有磷肥,农业怎么增产?缑增福书记想起了敢打敢拼的康金禄,派他到光禄山磷矿当总指挥。短短三个月,磷肥产量翻两番,除基本满足本县农业生产需要外,当年为县财政拿回利润40万元,源源不断的资金有力地支援了引岗工程建设。1973年的40万元,相当现在的多少,大家不妨算一算!

相信“一百个连阴也得有个晴天”的康金禄,后来被慧眼识珠的新县委书记解青林誉为获鹿县少有的“明白人”,一肩挑起商业局长县联社主任的重任,工作自然是很有起色,时时处处体现引岗精神。我当时在联社教育科任职,负责职工教育工作。记得康金禄主任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修引岗锻炼人,搞商业也得学习引岗精神。”正因为注重引岗精神的传承,职工学校评为石家庄市一类学校,我自己也被省教委、省总工会评为河北省职工教育先进个人,至今难忘。

四十年岁月荏茌,弹指一挥间。引岗水利工程不仅开源惠农,造福万代,更重要的是它磨练、启用、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战天斗地,万众一心。家乡人无愧于那个火红的年代,用青春和热血熔铸了鹿泉(获鹿)的市(县)魂——引岗精神。抚今追昔,感慨颇多,吟诗一首,淋漓肝胆:

引岗清波自柏坡,惠民考卷颂天河。

时光易逝功犹烈,传统高悬志永播。

群众斗天谁引领,英模遍地我婆娑。

鹿泉靓点春光美,强市功勋不怕多。

                                                                                                                    2014年8月于鹿泉凤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