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东邵营(Dong shao ying),位于鹿泉市东北部,属平原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7公里。
全村153户,586人,其中男性295人,女性291人;耕地734亩。
1977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机物再循环考察团一行20多人到引岗渠参观后到到百尺杆、大河、东邵营考察。同年,美国驻贝鲁特小麦研究中心3为专家到该村考察。
1976年5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农业部长沙风在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河北省军区司令员马辉陪同下视察引岗渠后到获鹿县东邵营麦田视察。获鹿县委副书记杜英杰、东邵营村支部书记巩生才等同志接待。
东邵营原名太平庄,归邵营管辖,故又名邵营庄。1963年4月,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改为行政村,定名东邵营,同时建立党支部和村政权。
-
01、李村(Li cun),位于鹿泉市北部,系最大集镇之一,属平原村。鹿泉市城区中心至石阎路正线李村南道口14.2千米。
石阎(石岗)公路复线绕行村东、村北,并在此分支路通黄壁庄镇。为发展经济,村落逐渐向公路两侧发展。
全村1035户,3890人,其中男性2012人,女性1878人;耕地 5197 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李村是平山、灵寿、正定和鹿泉交界之地最大集镇(农历四、九为集日),缸炉烧饼、炖羊肉、杂拌汤最为出名,集市交易除一般商品以外,猪市交易远近闻名。
1947年2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7年建立党支部。
该村原名已失考,现名系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李姓移民来此,
-
19、双庙(shuang miao),位于鹿泉市北部,属丘陵村。鹿泉市城区中心距京赞公路双庙道口4.3千米,
西靠石柏大街(京赞公路城区段),东靠大峪地方铁路。
全村418户,1581人,其中男性790人,女性791人;除有回族1名、维吾尔族2人外其余皆为汉族。耕地2516亩,林地133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双庙,原名北毕村,明万历中修了两座相同的庙宇,逐渐变为了村名。
1948年1月建立村政权,1953年1月建立党支部。
-
23、山前(Shan qian),位于鹿泉市北部九里山前,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7公里。全村185户,702人,其中男性360人,女性342人;耕地1249亩,林地129亩。
清道光年间,九里山西侧的封家庄部分人家迁至此地,再往外走即可出山,以此称为山前,并取村名为山前封(家)庄,后简化为山前。1956年与山前、刘庄、五岔沟合并,统称山前大队。1948年建立村政权,1955年4月建立党支部。1983年刘庄和五岔沟分出立村。
-
21、邵营(Shao ying),位于鹿泉市北部,属平原村。北靠大河路(西连京赞公路,东接石阎公路)。东有古运河和大峪地方铁路。
全村445户,1633人,其中男性813人,女性820人,除有回族1名外,皆为汉族。有耕地2209亩,林地124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村名系因古代该处驻军头领姓邵命名而得。
1947年建立村政权,1949年11月建立党支部。
-
24、小栈道(Xiao zhan dao),位于鹿泉市北部,属山区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8公里。全村80户,309人,其中男性150人,女性159人;耕地470亩。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栈道村民一部分迁至九里山中立庄,取名小栈道。1956年与山前、刘庄、五岔沟合并,统称山前大队。1948年建立村政权,1955年4月建立党支部。1983年由分出立村,1984年7月同时建立党支部和村政权。
-
25、新庄头(Xin zhuang tou),位于鹿泉市北部,属半山区村。全村84户,282人,其中男性145人,女性137人,除彝族1人外,均系汉族。耕地415亩。
庄头原属平山县,位于鹿泉市西北部,1963年1月划归获鹿县马山公社。1968年,因黄壁水库续建,淹没庄头村大部分土地。1971年1月,村民由政府安排迁移到现址,即命名新庄头,同年建立村政权和党支部。
-
2012年6月14日拍摄于张堡村东北
06、张堡〔Zhang bao(bu) 〕,位于鹿泉市北部,属平原村,距鹿泉市城区中心15公里,西靠京赞公路正线,东靠石家庄通向灵寿县方向的公路,南临李村至黄壁庄公路。全村459 户,1506人,其中男性779人,女性727人;耕地2202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1941年3月建立党支部,1944年1月建立村人民政权。
原属平山县,从建立建屏县以后,逐步划归获鹿县。据碑文记载,张堡村名,明代己有。
抗日战争初期该村就组织了“青抗先”、“模范队”等组织。1940年6月,有11名抗日分子被侵略军拉到北故城杀害。解放战争期间,该村民兵发扬勇敢战斗精神,
-
10、南胡庄(Nan hu zhuang),位于鹿泉市北部,属丘陵村,市区中心距京赞公路南胡庄道口9.5千米、北胡庄道口9.9千米。两村西靠九里山和引岗渠、源泉渠,东临京赞公路、大峪地方铁路。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胡姓人家来此定居,取名胡家庄。因人口增加分两片居住。居南者称南胡家庄,居北者称北胡家庄。后演化为南胡庄、北胡庄。“胡”在当地发音与“hua”相近。但在姓氏中原来的字音不变。
传说,获鹿九里山下有个庄子有一户贫民农家,出生了一个叫南胡的青年,他虎背熊腰,练就一身好武艺。十六岁就考中了府里的武贡元,待机出任居官。不幸,村子里蹿来花斑大虎,伤了好多人的性命。南胡情愿不去出任居官,拿把钢刀要立志杀死猛虎,为民除害。经
-
2012年6月12日拍摄于闫同村北路西
02、阎同(Yan tong),位于鹿泉市东北部,属平原村,距市区中心10 公里。东、北临石岗公路和石津总干渠,南临双同路(本市同阁至孟同)。全村595户,2135 人,其中男性1096人,女性1039人;耕地3410 亩,土壤属壤质黄土状洪积冲积石灰性褐土。
1947年3月建立村人民政权,1947年5月建立党支部。
据史载:元代高健创建太行书院于此村,刘因曾在院中讲学,后因连年战乱书院废,居民也所剩无几。明初山西移民来此,先分九片居住,取名“九泉阎同”。居民多从事铁业,最盛时有“七二十盘烘炉”。阎同铁勺曾享有盛名。随着人口发展,九片逐渐连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