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修建引岗渠过程中,缑增福接待过许多前来检查和指导工作的上级领导人。这些领导同志,有的情满引岗渠,对工程赞不绝口;有的百看不厌,追根问底;有的被火热的劳动场景所感染,抄起工具就和民工们一起参加劳动;还有的呢?神态庄重,表情严肃,认真察看,一言不发,好似调查什么重大案情似的。
1970年10月的一天,缑增福接待了一位受石家庄地区领导委派,突然前来造访的领导人。他就是地区生产指挥部的主任刘希明。刘主任当属于后一类严肃认真,只看不说的领导干部。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省里有关部门领导对引岗工程不表态,地区领导班子几经调整,有的不太熟悉情况的领导也有些沉不住气了。指示刘希明到引岗工地考察一下,看一看能不能停下来
-
在引岗渠开工时,张屏东同志是地区主管生产的领导,对引岗渠建设费尽心血,全力支持。在引岗工程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他总是站在三县群众一边。因此,三县人民对这位老革命怀有一种特殊的敬佩之情。人民怀念他,历数他对引岗渠的特殊贡献,象一串宝贵的珍珠,闪光耀眼,掷地有声。说起张屏东,人们不由想起他当年在家乡藁城的一件小事。那是1944年的夏天,张屏东政委和战友彭树英前去执行任务,途中路过一块高粱地,他看到地上的蝗虫乱爬乱飞。张屏东马上脱下鞋来追赶拍打。他边打边说:“这东西危害可大啦,咱们赶快去告诉老乡们来治蝗虫。”长期生与死的斗争,已经把他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在他的一生中,每时每刻都不忘记掩护过他,营救过他,养育过他的父
-
他们不是正规军,而是“土八路”。正是这支“土八路”,在祖祖辈辈遭受旱魔吞噬的土地上,要为母亲开凿一条生命之河。
-
公元1969年11月16日,获鹿县施工团来自车行公社的800多名民工,带着自己的憧憬,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浩浩荡荡开赴引岗渠王常峪隧洞工地安营扎寨。
这支向引岗渠开拔的队伍,拉着双轮车,赶着毛驴车。车上装着锅、碗、瓢、勺,杀绑着行李卷儿,车帮上别着镐头、大锤和钢钎。行进的民工队伍中,有的扛着明晃晃的钢锹,有的背着长长的撬棍。他们换上新浆洗过的衣裳,头上裹着羊肚子毛巾,令过路人遐想:这支队伍是昔日去挖战壕攻城的武工队?还是去抬担架送军粮支前的民兵?从队伍的装备和衣着不难看出,为了打响这场战斗,他们多少天之前就厉兵秣马,打造新的兵器,购置新的锹镐。家中的女人们,早几天就为男人们洗晒好衣服、被褥,缝补好
-
1970年12月12日拂晓,获平公路上,一队人力拉车满载着水泥,迎着前方的崇山峻岭,向着引岗渠温塘河渡槽工地进发。
这支人力拉车运输队的规模不大,五、六辆车,人员也不多,十几个人。充其量说,他们只不过是庞大的引岗渠运输大军中的一个小分队而已。
运输小分队的拉车人,披着东方鱼肚白抛洒的几缕霞光,摔打着擦汗的毛巾,送走天际最后几颗眨眼微笑的星星,在黎明的曙光中,猫着腰,弓着腿,晃着膀子,用胳臂绷紧肩头的拉绳,铆足劲,全力驱动着一座座小山似的水泥车向前移动。
那时,获平路是一条沙石公路,在太行山脚下向深山伸延,沟沟坎坎,高低不平。在艰难的跋涉途中,遭受重压的人力拉车